一果成名

關注

作者:高鳳

每年的7-8月份,正是酷暑難耐的時節,各地應季水果輪番上陣,但很少有哪種水果除了兼具美味還能代表某種品格,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創造了一個詞語叫做“浩然正氣”,“正氣”自古以來被用作形容人性品格的褒獎之詞,巧合的是,廣東地區恰有一種水果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正氣之果”。近日,記者有幸走進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這裏盛產人稱“正氣之果”的鬱南無核黃皮。

熟悉中藥的朋友都知道,黃皮是一味常見的中藥材。黃皮不但能生津止渴,民間更有“餓吃荔枝,飽吃黃皮”的說法。飯後吃幾顆黃皮,不管吃多飽,消化都會特別好。在炎炎夏日,多吃黃皮絕對是明智之舉,酸酸甜甜的果肉在不知不覺間減去油膩、消了暑氣。

黃皮葉在廣東民間亦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新郎新娘結婚前用黃皮葉煲水沐浴,意味討個好兆頭;遇白事時給去世的人洗浴,取意將倒黴去掉。在每年年二十八時,很多廣東本地人要用黃皮葉煲水洗澡,洗去舊年的汙穢,幹幹淨淨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可見黃皮的“正氣”之效。

黃皮原產於南中國亞熱帶地區,已有1500年的栽培曆史。我國有11個品種,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黃皮分甜黃皮與酸黃皮兩大類,甜黃皮主要供鮮食,酸黃皮供加工果品。在甜黃皮中以無核雞心黃皮為最優質,而鬱南無核黃皮果實橢圓雞心形,是黃皮類中的上品。因此,無核黃皮成為鬱南農業的主要支柱產業。

2002年鬱南縣被授予“中國無核黃皮之鄉”稱號;2004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鬱南無核黃皮被譽為“中華名果”。鬱南縣以一果成名,當地不少老百姓憑借種植無核黃皮,住上了“黃皮房”,開上了“黃皮車”,奔上了小康。而鬱南無核黃皮的成氣候種植並非與生俱來,種植的始末還要從一位民國縣太爺家的宅子說起。

曆史:兩株母樹成就億元產業

眼下,鬱南縣全城人都在摘黃皮、吃黃皮、賣黃皮、說黃皮……然而,眼前發生的這一切要從近百年前的兩株黃皮母樹說起。這兩株具有傳奇色彩的鬱南無核黃皮母樹原產於鬱南縣建城鎮合村石板麵自然村,國民黨縣官曾乃楨的“幹園”別墅內。話說,民國期間,國民黨縣官曾乃楨回鄉建造別墅時,其族長告訴他,黃皮是正氣果,可使屋宅驅邪呈祥,主人浩氣凜然。於是,派出有經驗的人在當地搜集、挑選一批優良品種,按風水布局種植,樓宇前栽植黃皮、荔枝,樓宇後種上芒果和翠柏,預示主人運程和誌氣:前黃(旺)後芒(幫)……

誰曾想,“幹園”建成沒幾年,由於時局動蕩,在解放前夕,曾乃楨攜家眷出走香港,待文化大革命後,曾先生一家才重返故土。有人說,當年曾先生早知自己園內黃皮樹所結果實為無核黃皮,但秘不外傳;也有版本說,這兩株母樹,是在1960年廣東省水果資源普查時被農技人員發現選出。如今,“幹園”建造者曾乃楨早已去世,“幹園”別墅守護人是曾乃楨的孫侄,這位曾先生告訴記者這兩株黃皮母樹是當年“三公”(即曾乃楨)一位在南洋的朋友送給三公栽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