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 / 3)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關注

作者:包尚友

7月23日,大暑。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

時針指向淩晨三點半,雖說夏季天亮得早,但外麵還是很黑。

根本不用鬧鍾提醒,大連市旅順口區龍頭街道龍湖村(原王家村)的村委會主任王德富這時已經醒了。他盡可能放緩起床的動作,為的是不驚動睡在旁邊的妻子。

妻子趙金舫翻了個身,對王德富說,“今天你早點回來,開車送我們娘倆去城裏的大醫院。兒子這些天老是咳嗽,都打好幾瓶點滴了,總不見效,我想去醫院給他好好做個檢查。”

王德富一邊答應著,一邊輕手輕腳地下了床,到外間穿上他那身標誌性的行頭——一套舊工作服加上一頂土黃色的帽子和一雙高腰膠皮水靴子。

這三年,他習慣了早起,也早就習慣了聽妻子的嘮叨。經過簡單的洗漱之後,王德富要出發了。臨出發前,他躡手躡腳地去了兒子的房間,輕輕地摸了摸兒子的額頭,有點熱,但不是很厲害。王德富對自己說,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吃兩副藥就好了。

王德富開著皮卡車,車身雖是白色,但卻被厚厚一層黃色灰土包裹著,因為忙,昨天回來太晚就沒顧得上洗車。他迎著即將升起的朝陽,從家裏出發了。道路平坦整潔,周圍樓房林立,綠樹成蔭。

王德富喜歡開皮卡車,因為經常要上山下溝,皮卡車動力大,底盤高,特別適用。每次出差,王德富開的總是這台車,因為有車鬥,碰到合適的苗木奇石,方便采購裝運。

一位老朋友開玩笑說,“德富,你這人哪都好,就是不懂享受生活。快換台車吧!看我這台新悍馬,是不是比以前那台還漂亮!”

王德富笑了笑,沒有搭茬。

皮卡車很給力。隻過了大約四五分鍾,王德富就來到了龍湖村河道工地的現場。這幾天,村裏正在整修河道,作為河道整修工程的總設計師,王德富總是第一個出工,因為他要對當天的工作作出通盤籌劃。比如,今天的活應該怎麼幹,牆應該怎麼砌,鵝卵石怎麼擺放,發洪水怎麼辦,哪裏需要修建台階和攔壩。他需要根據河道的自然情況以及工程的進展隨時完善施工方案。

據說,這幾天可能會有大雨。王德富圍著河道轉了一圈以後,又目測了水位情況,所有的問題在他頭腦裏稍一過濾便有了答案,王德富心裏有了底。早些年摸爬滾打的幹土石方生意,讓他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土建專家。

在龍湖村,王德富是個名副其實的傳奇人物。他早先靠勤勞致富,四十幾歲就已擁有了數千萬資產,而這時,生他養他的龍湖村卻還是個窮村。

“龍頭地少,山坡上找。”龍頭街道屬於丘陵地帶,80%以上耕地都在山坡上。龍湖村的情況尤為嚴重,到處都是荒溝,人均擁有耕地不足一畝。2005年,龍湖村的土地被征用,村民集體搬進了新樓房。祖祖輩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告別了土地,破天荒住進了高樓,喜悅之情自不待言。

可好景不長,喬遷的新鮮和興奮很快就過去了。村民們發現,上樓以後生活中有許多不適應,以前的許多小事如今都成了難題:喝水、做飯、取暖要花錢,從前想吃青菜到自家園子裏摘就是了,現在連一棵小蔥都得花錢買,還不如自家產的新鮮。加上物價上漲的因素,村民們明顯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土地,年輕人還可以出去打工,而那些上了歲數的人就整天閑著沒事幹,這心裏總是沒著沒落的。大家開始懷念過去的生活,懷念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那片土地。

沒了土地怎麼辦?王德富對鄉親們說,“沒土地,咱們可以自己造!”

聽說過造車、造船、造飛機,可沒聽說過這土地也能自己“造”。王德富敢想敢幹,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施起了“填溝造地”工程。

在龍湖村,“填溝造地”是件自古以來就沒人敢嚐試的事情。然而,王德富不僅幹了,而且是傾其所有,沒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從2005年起,王德富個人累計投入資金1700多萬元,墾荒造地植林,改造良田400餘畝,育樹20餘萬株。此舉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給失地農民帶來了福音,幫助他們走上了勤勞致富之路。正因為如此,王德富不僅被評為大連市造林綠化標兵,而且被相關媒體譽為“當代愚公”。榮譽、掌聲接踵而至,一個新的考驗也在等待著他。

2010年7月,龍湖村原來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因為經濟問題被公安機關正式批捕。將近一年過去了,村委會主任的位子一直空缺。村裏沒人主事,工作完全癱瘓,各種問題也層出不窮。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四處上訪。

龍湖村的問題,引起了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位老領導找王德富談話,希望他能站出來競選龍湖村的村委會主任。這也是上級領導和群眾共同的期待。可王德富有自己的想法,他隻想給鄉親們多做點好事,不想當官。

臨別時,那位老領導撂下這麼句話,“龍湖村的現狀也和你有關係,如果你早一點站出來,也不至於是現在這種情況。當然現在也不晚,為了大家,這個村主任你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老領導的這番話讓王德富想了許久。夜裏,這條熱血漢子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索性起床開燈,連夜寫了份參加競選村委會主任的聲明。

王德富要競選村委會主任的消息很快成了龍湖村的頭條新聞,村民們紛紛奔走相告,大家都希望王德富能順利當選,好早日結束村裏的無政府狀態。

2011年7月30日,王德富高票當選為龍湖村的新任村委會主任。一場足以載入龍湖村發展史的新變革,由此也拉開了帷幕。

要改變村裏的現狀得有錢,可村裏除了一堆外債,賬麵上根本沒錢,村委會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僅有的一台老舊的農用車也被人要走了。當上村委會主任的頭三天夜裏,王德富幾乎沒合過一次眼。因為村裏有太多的曆史遺留問題需要他去協調解決,其中最讓人感到鬧心的,就是回遷樓的質量問題。

“ 衛生間漏水,隻要有人在五樓洗個澡,從一樓到四樓的住戶都得打傘上衛生間。這聽起來像個笑話,可一點沒誇張,誰住這樣的房子能笑得出來?還有冬天取暖問題,從2007年農民上樓以後,村裏的暖氣就一直不熱。有200多戶室內溫度一直在10度左右,最低溫度隻有5.6度。今年冬天,說什麼也不能讓老百姓再挨凍啦!”王德富說著,使勁掐滅了手裏的煙。

為了讓村民過個暖和的冬天,王德富多次催促相關部門整改暖氣管道。然而,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解決。眼看著就要到取暖期了,王德富急了,他自己找到設計院,請來技術人員把管道挖開後,這才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以前的管道不但工程有問題,原材料更是偽劣。加上偷工減料,暖氣片換熱麵積也不夠。王德富和村幹部們一商量,決定從國慶小長假開始動工更換全部管道。這一動工,村裏光材料費就花了100多萬元。

85歲的王成義大爺樂嗬嗬地對王德富說:“德富,還是你有辦法,今年冬天總算是不用挨凍啦!”

這原本是句表揚的話,可王德富卻聽得很刺耳。在接下來的幹部會上,他發火了,“不用挨凍,這就是個基本需求。我們滿足了群眾的這個基本需求,群眾高興。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做得太少!我們要用盡可能短的時間,讓鄉親們都富起來!”

自打上任後,王德富就明確提出,要在村裏發展集體產業,堅持走集體化共同富裕的道路。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要發展集體產業,就要有土地。然而,在王德富上任之前,高新園區就已征王家村3100畝的土地。沒有土地,王德富就帶領村民造地,一方麵恢複曾經被破壞的土地,另一方麵調整舊的宅基地,再就是向荒山進軍。荒山荒溝每天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

“開發出這些土地不僅能帶動失地農民就業,地上全部栽上綠化苗木,七八年以後,效益出來了,村民就更受益了!有的地方不適合造地,我們可以發展苗圃大棚,建一個5萬多平方米的花木市場,發展高檔苗木花卉產業。”王德富信心滿滿地說。

從打這時起,龍湖村就像一盆火炭,越燒越火爆了。

大暑這天做完了對河套建設工程進度的預估,王德富像往常一樣開著他的皮卡車來到了藥王穀。

他把車停在了半山腰,從車上取出一個大挎包背上。看完木棧道修建的情況,就步行上山了。

往藥王穀峰頂去的路還沒有修好,隻有崎嶇的羊腸小道,一路都是碎石,坑坑窪窪的,走起來有些費力。對於這條羊腸小道,王德富再熟悉不過,他幾乎每天都要走上一回。快到山頂時,隻見眼前的岩石向龍頭一樣傲然雄踞在那裏,兩側的山峰則如同龍身蜿蜒盤踞,周圍茂密的樹林和青青的草地,錯落有致地坐落在山坡上,與山形融為一體,在晨曦的光線中,這一切顯得那樣沉靜、安謐,宛如世外桃源。

王德富爬上那塊岩石,看看表,正好4點半。太陽剛剛露頭,天邊漸漸泛起一片紅暈。

王德富望著遠處自己為之奮鬥的龍湖村——晨霧環繞下,綠色的小村莊正從甜美的酣睡中醒來。排列整齊的樓房,是她吸納的現代文明;綠樹掩映下的龍溪潺潺、龍湖泱泱,為她平添了些許優雅的中國古典文化意境……此情此景,王德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可就是怎麼也看不夠。

站在峰頂,整個龍湖村規劃建設的格局盡收眼底,哪些地方還需要完善,哪些工程還有遺留問題等等全都一目了然。微風拂動他花白的頭發,汗水從鬢邊流下。王德富顧不上擦汗,他從挎包裏取出相機在不同的地段拍攝,準備回頭拿給村裏的設計部,為進一步完善規劃建設設計圖做參考。

三年前,王德富還沒一根白頭發。這三年,他幾乎沒有休過一個星期天。每天殫精竭慮,生生為村裏的工作熬白了頭。盡管每天都感到很累,可他心裏卻覺得特別踏實,看到村子的工作一點點步入了正軌,看到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看到老百姓越來越有精氣神,他感到了一絲欣慰。很多領導和外界朋友對龍湖村的看法都有了改觀,認為龍湖村人是在“幹實事兒”。

三年間,有三件事最讓王德富有成就感:頭一件是把居民小區的房子修好了,小區的綠化好了;第二件是把河道修了,為發展鄉村旅遊打下了生態基礎;第三件他是在修藥王穀木棧道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處古遺址。當時,工人偶然挖出了一些碎陶片和紅泥塊,正巧讓王德富看到了,他趕緊讓大家夥停工,並向有關部門作了彙報。結果,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古人用過的碗以及石斧等工具,經文物專家鑒定有4000多年的曆史。據推測,可能是當時古人為了躲避戰亂、水患和野獸,紛紛跑到山上生活。他們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為了加固,在外牆糊上了泥巴,如何在下雨的時候泥巴不脫落,冬天還能禦寒呢?於是他們想出了妙招,用火燒,形成了堅固的泥陶。王德富他們準備把這些遺址保護起來,在原址上建設古部落文化園,複原古人房屋。可是由於村裏以前的大筆外欠款遲遲無法收回,建設資金捉襟見肘,古部落文化園、花卉市場等一係列項目隻能暫時擱置。

想到這裏,王德富不禁皺起了眉頭,他收起相機,順著原路返回。

太陽已經老高了,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間照射進來,蒸起了地上的暑氣。汗流浹背的王德富忽然感覺有些頭暈,腳下一個踉蹌,險些摔倒。這時,一雙有力的大手扶住了他,“德富,小心腳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