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征精神的主要發源地
紅色檔案·長征精神在貴州
作者:覃愛華
長征精神孕育形成於整個長征過程,而貴州因為在紅軍長征史中的重要地位,成為長征精神的主要發源地。
紅軍進入貴州是曆史的選擇
作為國民黨在南方的反動統治中最薄弱的區域,貴州很早就成為紅軍轉移的目的地。1930年4月中旬、5月上旬,為避敵重兵“圍剿”,紅七軍及紅八軍(10月合編為紅七軍)一部分別從廣西進入貴州荔波,榕江、從江等縣。12月中旬,紅七軍約7千餘人經貴州黎平縣水口地域北上中央根據地。
由於在湘鄂邊和洪湖蘇區反“圍剿”中失利,紅三軍於1934年5月中旬進入貴州務川、沿河、德江等地,創建了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為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紅六軍團於1934年9月20日由黎平進入清水江流域,於10月24日在印江木黃與紅三軍勝利會師。兩軍會合後開辟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的轉移準備了新的戰略方向。
1934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到達湘黔邊境。根據敵情及貴州情況,黨中央決定采納毛澤東的意見,改變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計劃,西進敵人兵力較薄弱的貴州,從而迎來中國革命的生機。1936年1月7日,進行戰略轉移的紅二、紅六軍團從玉屏重入貴州,從黔東轉戰黔西北,開創了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進入貴州,並由挫折開始走向勝利,這是當時唯一正確的抉擇。
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
決定性會議
為解決當時軍事和組織問題,長征進入貴州的中共中央先後召開了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苟壩會議等。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錯誤領導,開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
我們黨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是在貴州境內恢複發展的;我們黨以遵義會議為起點,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遵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戰勝敵人的圍攻和黨內的分裂,取得長征勝利的關鍵節點。
紅二、紅六軍團召開的盤縣會議,確定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方向,促成了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同樣成為紅軍長征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浴血奮戰中的壯美篇章
1934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紅六軍團9000多將士從劍河大廣到石阡甘溪,一路血戰,突破敵人重重包圍。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五十二團激戰困牛山,彈盡糧絕,寧死不屈,100多紅軍戰士跳岩犧牲。
1935年元旦剛過,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的指戰員克服困難險阻,強渡烏江天險。1935年2月底,與敵人在土城青杠坡激戰,揭開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2000多紅軍將士血染了這片土地。
1936年2至3月,紅二、紅六軍團與敵重兵在黔西北展開烏蒙山千裏回旋戰,紅軍將士創造了一個個戰爭奇跡。鄧萍、夏曦等一批紅軍將領,還有數千名紅軍戰士忠骨埋在黔山秀水,他們的英魂與長征精神永駐。
人心是孕育長征精神的土壤
中央紅軍長征時間共一年零兩天,在貴州約四個月零二十天,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時間近一年,在貴州共3個月,長征足跡遍及貴州62個縣,紅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蠃得了貴州各族人民的真心擁護和支持。
貴州各族人民積極參加革命根據地建設,為建立和保衛紅色政權,為紅軍的生存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16000多貴州各族優秀兒女參加紅軍,各族群眾拿出糧食、被服等支援紅軍,使紅軍兵源和物資得到了補充;救護和掩護紅軍傷病員、為紅軍帶路、提供情報、船隻等,使紅軍能夠克服天然障礙順利前進。貴州各族群眾對紅軍的支持,是紅軍轉戰貴州並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條件,也是孕育長征精神的紅色沃土。(作者係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