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1 / 1)

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

劉瀾專欄·領導藝術

劉瀾,管理學者,哈佛大學碩士,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經擔任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經理人》雜誌和世界經理人網站總編輯等職。

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思考怎樣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管理組織以及如何修煉領導力四個方麵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做自己的CEO。

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的經理人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認為管理就是管理下屬,管理者就是有下屬的人。那麼,管理是什麼?如果認為管理是憑借職位帶來的權威,通過命令和控製他人來做事,就會認為管理者隻有下屬需要管理,因為管理者隻有對下屬才可以命令和控製。關於管理是什麼,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定義,就是“管理是通過他人來做事”。這個定義也是錯的,因為如果這樣定義,那就沒有自我管理這回事了;還因為這裏的“他人”,也往往隻是指下屬,隻看到了向下管理的維度。

管理是什麼呢?管理是有意識地施加影響來取得預期的成果,影響的對象不僅包括你的下屬,也包括你的上級、你的平級,還包括你的供應商、顧客等外部利益相關者,更重要的還要把自己也包括進去。

也就是說,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知識工作者要做自己的CEO。實際上,一切組織的工作者,即使你隻是一個普通的文員或者銷售員,也可以做自己的CEO;而即使你已經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你也需要先做自己的CEO。

英特爾公司前CEO安迪·格魯夫勸告經理人說:“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不隻是別人的員工,你還是自己職業生涯的員工。”格魯夫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他說:“我的背景是工程師,而現在是在高科技公司的經理人。但同時我也和你一樣,是我自己職業生涯的老板,每天都得提高自己的產能,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我的客戶。”你是自己的員工,更是自己的老板,要對自己的的人生負責,為自己製定戰略並執行。

同樣,管理者既要做計劃,創造出看得見的成果,又要有夢想,追求個人和企業的遠大理想。沒有計劃的管理者走不動,而沒有夢想的管理者走不遠。

管理者的四大職能中,第一項就是計劃。管理者做計劃、做預案、做方案,不僅設定結果目標,而且要設定過程目標。但是,管理者常常忽視了夢想,管理文獻也忽視了夢想。有哪一所商學院開課,教大家“管理夢想”呢?組織領域的大師、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詹姆斯·馬奇指出:“夢想、願景,以及其他的想象,是把我們從現實中解放出來的一種手段。

因此,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既要計劃,又要夢想。夢想幫助我們為變化做計劃。計劃是藍圖,夢想是指南針。計劃讓我們腳踏實地,夢想讓我們仰望星空。隻會計劃而沒有遠大的夢想的人,不管職位多高,也隻能稱之為“打工者”。隻有夢想而沒有實現夢想的計劃的人,那他隻是一個空想者。既有夢想,又能把夢想轉化為行動計劃的人,是積極的夢想者。長遠的成功,屬於積極的夢想者。

此外,關於管理者的能力,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茨說,管理者有三大能力:即技術能力、人際能力、概念能力。這三大能力怎麼來?很簡單,除了天生的部分,就靠後天學習,因此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其實是學習力,學習力可以說是管理者的“元能力”,也就是最根本的能力。管理者最基本的任務,是學習如何學習?也就是要“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學、習和時。學指的是模仿、效法,習指的是學習、實踐,時指的是適時、合時。學習是學上加習,習並非複習、溫習,而是實習、練習,是實踐。學習要適時,要在適當的時候實踐,不要學而亂習,不要因為隻學會了使用錘子,就把任何時候遇到的問題都看做釘子。

《論語》的第一句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二句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者李澤厚在注釋這句話時特別指出:“在古希臘,‘朋友’也是關於哲學、智慧的討論者。”美國著名哲學家愛默生就是這種傳統的發揚者,據說他見到久未謀麵的朋友,喜歡問這麼一個問題:“自從我們上次見麵,你又搞清楚了什麼?”也就是說,管理者不僅要自己“學而時習之”,還要與人分享,團隊學習。(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