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極右勢力崛起衝擊法國政壇(1 / 2)

維係了半個多世紀的法國兩黨體製受到越來越強烈的衝擊。

法國5月25日舉行了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極端右翼組織國民陣線擊敗傳統左右翼兩大政黨,成為法國在歐洲議會中的第一大黨。歐洲議會選舉由歐盟各成員國通過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歐洲議會議員,是法國五大全國性選舉之一,其結果直接反映法國各大政黨力量對比的變化。法國政府總理瓦爾斯稱,這是法國政壇的“一次衝擊和一場地震”。

極右勢力首次贏得全國性選舉

主要政黨按照得票率多少的排列順序是:國民陣線25.5%,右翼保守黨人民運動聯盟20.79%,執政黨社會黨13.8%,中間派民主運動10%,綠黨8.7%,包括法共在內的激進左翼人士組成的左翼陣線6.2%。國民陣線位居第一震驚了整個歐洲。

國民陣線成立於1972年,前身是被取締的鼓吹法西斯主義的新秩序黨,由讓-瑪麗·勒龐創建並長期擔任主席。此人推崇極端民族主義,煽動種族排外情緒,經常發表為納粹法西斯張目的言論。2012年總統大選前夕老勒龐卸任國民陣線主席,由其女兒瑪麗娜正式接任黨魁。

瑪麗娜改變了其父的極端做法,致力於爭取更多的選民支持,表示要把國民陣線構建成一個“強大而受歡迎的政黨,不僅受到右翼選民的歡迎,也能被整個法國所歡迎”。

針對法國存在的尖銳社會矛盾和失業困局,瑪麗娜秉承了老勒龐排斥和限製外來移民的主張。同時,鑒於歐債危機給法國造成的困難,反對和質疑歐洲一體化的思潮和情緒在法國不斷高漲,瑪麗娜借勢提出迎合這種反歐情緒的主張。

歐洲議會選舉的主要議題是歐洲問題,法國國內存在強大的歐洲懷疑派,而國民陣線所持的反歐洲立場最為鮮明,因此投給國民陣線的很多是“反歐票”和“抗議票”。

兩大黨緣何遭失敗

執政的社會黨位居第三,遭遇“滑鐵盧”也在人們預料之中,反映了社會黨執政兩年成績不佳、民眾怨聲載道的嚴酷現實。

2012年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奧朗德取得勝利,然而他執政兩年來法國的經濟社會狀況沒有得到絲毫緩解,4月份的失業人數再創新高達到336.4萬人。政府治理經濟、改善民生不力,卻接連爆出不少高層醜聞。奧朗德本人的民意一路下滑,支持率始終不足20%,是法國曆屆總統民意指數最低的一位。

其實,社會黨失勢的苗頭在4月份的全國市政選舉中已經顯現。迫於個人聲望低落、政府不得人心以及市政選舉失敗的多重壓力,奧朗德隨後決定改組內閣,讓民意較高的前內政部長瓦爾斯接替艾羅出任總理,艾羅成了奧朗德執政不力的替罪羊。此舉收效不大,奧朗德的民望並沒有得到回升。此次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對於奧朗德來講猶如雪上加霜。按照規定,奧朗德還有三年的執政時間,但社會黨在2017年總統大選中爭取繼續執政的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