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受到侵蝕
一是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組織是在電子商務與IT技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產生的,主要業務包括彙兌、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等。當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已逐漸成為客戶交易的主要入口,在網上交易中扮演著類似於現實交易中商業銀行的角色,割裂商業銀行與客戶的直接聯係,使得商業銀行逐漸從支付結算的前台過渡到了第三方清算的後台。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250多家第三方支付組織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二是小微信貸領域。互聯網企業能利用電子商務平台,深度挖掘客戶的信用信息數據,由此可以對客戶的信用進行比較客觀真實的評價,向那些不能通過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發放期限短、金額小、靈活性強的小額貸款,這必將會分流商業銀行的一部分中小微客戶。
3、進一步加速金融脫媒
一是餘額寶、百度百發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銀行形成巨大衝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現為0.35%,而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甚至達到7%以上,且流動性也極強。根據搜狐網新聞,截至2013年12月底,餘額寶的客戶數已經達到4303萬人,規模為1853億元。互聯網金融產品分流了商業銀行存款和理財類產品的資金。二是支付寶和易寶支付等支付工具也對商業銀行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能為客戶提供彙款、代繳各種費用、收付款等多種金融服務。三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介入信貸市場,向供應鏈融資、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等也加速金融脫媒。
4、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
互聯網企業金融融資業務,通過自己擁有的電商平台,借款方對借入資金進行報價,貸款方對借款客戶的流動性、風險性等因素作出評價,選擇其發放貸款的客戶,借貸雙方議價成交,交易完全市場化。互聯網企業金融模式能夠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雙方的價格偏好,交易的利率較客觀地反映了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我國自1996年6月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以來,到現在已有近20年的時間,但利率市場化進程非常緩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逼迫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加速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金融產品的定價。
三、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策略
1、加強同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合作
互聯網企業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夥伴。因此,我國銀行應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一是應加強信息資源共享方麵的合作。互聯網企業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這些客戶的真實交易記錄、信用評價都是重要的信息資源,而商業銀行在大型企業信息資源上則更具有優勢,二者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二是在小微信貸方麵加強合作。互聯網企業擁有小微企業長期的交易信用記錄,商業銀行可以將其納入授信評級範圍,探索新型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另外,商業銀行具有雄厚的資本優勢,可以出資與互聯網企業共建小微企業線上融資平台,增加對小微企業貸款發放的數額。三是應加強技術上的合作。互聯網科技企業具有信息技術的優勢,商業銀行可以與其合作,開發出適合本銀行的軟件係統和更多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