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離披錯落 淋漓突兀(1 / 2)

離披錯落 淋漓突兀

藝術與財富

作者:劉宇河

劉伯駿,筆名老牛駿,四川省宣漢人,生於1921年,1947年畢業於名師薈萃的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潘天壽、吳茀之、林風眠等諸多畫壇名家,主攻寫意花鳥,兼習指墨。

劉伯駿藝術生涯跌宕起伏,既有潘天壽以個人名義為劉伯駿在吳興舉辦“潘天壽門生青年國畫家劉伯駿作品展覽”,也有經曆過抗美援朝戰爭、“反右”、“文革”等磨難後畫名湮沒而不為公眾所知。1993年中國美協為其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劉伯駿書畫展”轟動京華,讓隱居四川長達40多年的劉伯駿的畫藝再次受到社會的關注。1993年個展之後,劉伯駿再次選擇隱居而潛心繪畫,於2000年前後創作出更具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並從2008年開始多次在北京、成都、深圳、澳門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藝術價值得到社會的廣泛肯定,特別是其指畫藝術更被世人所讚。

劉伯駿的指墨畫藝術繼承傳統精華不落俗套,求新求變中以“飛筆流線”的韻律之感,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精氣神”統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史家邵大箴曾言:看劉伯駿的畫就像是看“散文詩”,“散裏麵有韻律、有節奏、有音樂感”,“散裏追求統一、追求整體、追求大氣,追求散而不散”。“劉伯駿的散是藝術的散,不是零散的散。很不簡單。”藝苑名宿常任俠教授稱其:“精、氣、神融於一體而達於完美,此一境界之拓。”

承襲前人獨創特色

最能體現劉伯駿靈動韻律之美的技藝,當屬其指畫。指畫又稱手指畫、指頭畫或指墨,是以手指代筆蘸墨或著色,在紙或絹上作畫的一種藝術樣式,是中國畫裏的一個特殊畫種。因為指畫以手指、手掌代替傳統毛筆,蘸墨作畫,難度大,研習者自古寥寥無幾。而以指畫成就青史留名的,其一是指畫開創者、清人高其佩。在高其佩重孫高秉所著的《指頭畫說》中,曾有這麼一段文字描述指畫的起因:高其佩在學畫過程中曾“夢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畫,理發無不備。而室中空空,不能摹仿,唯水一盂,愛以指蘸而習之,覺而大喜。奈得至於心兒不能應之以筆,輒複悶悶。偶憶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信其大略,蓋得其神,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置此遂廢筆焉”。之後在近代畫家中,國畫大師潘天壽繼承了指畫這一傳統,堪稱“指畫集大成者”。劉伯駿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期間,受教於潘天壽學習大寫意花鳥畫兼習指畫。而在其晚年通過以指作畫的特殊畫道,將其發揚光大,從而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指畫比傳統毛筆繪畫難度要高。毛筆作為一種繪畫技藝的工具,它實際上充當了人創作藝術繪畫作品的手延長;而手指畫則依然用的人的身體本身,指甲、手指肚、手掌、手背等皆為“筆”。說簡單點這隻是一種工具和技法意義的變化,但卻非同小可。傳統毛筆多為動物毛發所做,蘸墨時含水量大,行畫時最常體現“紙翰墨暢”之感,圓潤飽滿,特別是比起指畫而言可勾出長線。

指畫則強調手指在畫的質感,就是皮、指甲等部位蘸墨後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與紙張結合,因為手指含水量小,這是相對毛筆的缺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有著優勢,比如說用指甲勾線,線細如蛛絲一樣,力度呈現上卻不差甚至感覺到細中帶力的堅挺。操作的順序、力度、不同指甲的方位和指墨量的搭配更是畫家的技藝精到所在。再比起傳統毛筆畫,畫家做指畫時因為手指存不了太多墨,所以反而下筆時集中部位的墨量大,到紙麵上下筆水墨量比毛筆充足,收筆也比毛筆快得多,收筆後水墨量很快消失,形成一種焦墨感。起筆水墨量大,收筆水墨量小,這樣一種方式就更加方便畫家展現出寫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