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體育生活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準實驗研究(1 / 2)

基於體育生活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準實驗研究

問題探討

作者:秦海權 周萍 劉敏

摘要:選取長跑、健步走等生活化運動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為期10周的實驗,了解大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中小強度運動之前與之後的心理體驗,比較實驗前後普通大學生與保健班學生的心境狀態變化情況、身體自我描述的變化狀況等,以探討日常生活中的中小強度運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

關鍵詞:體育生活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境狀態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22

1研究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驗,了解大學生在日常專門進行一段時間的中小強度運動之前與之後的心理體驗,比較實驗前後普通大學生與保健班學生的心境狀態變化情況、身體自我描述的變化狀況,探討生活化體育運動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效果,並提出合理建議。

2研究方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同濟大學09級、10級、11級大學生中招募實驗誌願者共59名,其中男生32人,女生27人。正常大學生組細分為長跑組13人(男2人、女11人)、健步走1組27人(男23人、女4人),保健班大學生為健步走2組,19人(男7人、女12人)。

注:1.本研究選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長跑和健步走作為中小強度運動的代表性運動;2.實驗對象是麵向3個年級各體育課選項班自願招募而來,故無法在性別比例上嚴格控製在50%左右。3.保健班大學生是那些由於身體帶有器質性疾病(如動過手術、運動性損傷等),學期內無法正常參與體育課的學生群體。

2.2 研究工具

2.2.1心境狀態量表(POMS)

采用華東師範大學體育係祝蓓裏教授1994年修訂的心境量表(POMS)量表。問卷共分7個維度:緊張、憤怒、疲勞、抑鬱、精力、慌亂、自尊感。

2.2.2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

采用楊劍2002年介紹和修訂的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問卷共分11個維度:健康、協調、體育活動、身體肥胖、運動能力、整體身體、外表、力量、靈活、耐力、自尊。

2.3 實驗設計

2.3.1 研究變量選取

本實驗擬選取“性質”變量(分“正常大學生組”和“保健班大學生組”)、“實驗時間”變量(分“實驗前”和“實驗後”)作為實驗處理變量和分類變量進行實驗設計,其中正常大學生組在實驗活動內容安排上還劃分為“長跑組”和“健步走組”。為控製其他教學因素給本實驗帶來的誤差,練習活動統一安排在每周二、周四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實驗對象每周可以參加2次,但至少參加1次,每次為60分鍾,共10周。

2.3.2 實驗前測

實驗前對實驗對象進行心境狀態、身體自我描述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結果,以此作為實驗前的基礎值,用於實驗後對照。

2.3.3 實驗過程

1)集中向實驗對象講解本次活動意義和價值,宣布活動內容、時間、整個計劃安排進度及注意事項,形成積極的健身氛圍。

2)分組並到各組指定場地,由不同的指導老師分配每次活動的具體內容、形式,活動過程中對一半以上誌願者進行心率監控,每次活動結束前做心率控製記錄,以作為運動強度的跟蹤和改進依據。

3)隔周活動結束後,課題組成員及時碰麵交流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誌願者流失、天氣變化的應急措施等,商討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保證每次活動如期順利進行。

4)指導教師盡量身體力行,活動過程中與學生一起進行活動,並注意各組誌願者活動時的行為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引導誌願者快樂運動,享受運動。

5)實驗最後進行經驗分享總結大會,通報整體實驗過程及結果,邀請活動中表現突出的誌願者進行經驗交流,暢談個人體會,課題組對其表彰和鼓勵。

2.3.4 實驗後測

實驗結束後通過對實驗前測試問卷的再次測試,將測試結果與實驗前的基礎值進行比較研究,以驗證實驗結果。兩批測試數據均使用SPSS16.0進行統計與處理。

3結果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