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中華傳統文化與武術的關係(3 / 3)

4、三家文化的彙流、探索使中國武術形成獨特的體係

或許我們可以為中國武術構劃一個大致輪廓:武術之初始,可分為儒家的動態(並非絕對的動)與道家的靜態(並非絕對的靜)兩個體係,“動”著講究形體變動,肌肉發達,動作敏捷,速度迅猛等優勢戰勝對手,“靜”者講究保精養氣,追求內力的充沛持久,有較明顯的健康養生作用。在佛家傳入中國之前,儒、道兩家文化已在相互交聚滲透,武術也出現同樣情況。佛家在吸收儒、道文化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武術更注重“內外兼修”,如神與行、氣與力、靜與動、虛與實、內與外緊密地結合,終於形成中國武術的獨特理論體係與形態動作。

三、把握中國武術的特點,以推向世界。

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凡能流傳至今的,就有其獨特地域、拳種特點。要講透任何一個門派的精華都需專門的宏文巨著。這裏隻能擇其比較共有的作一概括,正確與否,尚待武術界共鑒。

1、儒家之“武”雖屬動態技擊,但整個學說體係將“守禮”,一般不講先出手。道、佛兩家講“守靜”“禪心”與內修,更不講先出手。這一切體現在武術中,不論動態、靜態,各拳種都注重蓄勁、暗勁,一亮架式“動非真動,靜非真靜”,立即暗勁周身運轉,未攻先防。

2、從莊子的“吐故納新”、華佗的“五禽戲”開始,不論動、靜態武術都潛心地研究動作技巧變化,提煉禽獸超人的攻防動作用以模仿,日積月累從而形成中國武術的一大特點,動作變化多端,防嚴攻巧,合乎規律。現今流傳的拳種中,有輕巧靈竄的“猴拳”,猛厲異常的“鷹爪拳”,還有“龍行太極”等等拳種,以禽獸特技命名的招式更是不勝枚舉。幾乎各種動物最精妙的攻防、動力技巧在中國武術中都有驚奇的再現。

3、傳統文化使中國武術在變動中,另顯一種獨特的文采,包含中國故哲學、兵法等內核。各門派的理論與實踐都講究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動中既講某一肢節的優勢勁力,又講整體平衡中的保持。各種拳訣“避實擊虛”“以柔克剛”“近而視之遠,遠而視之近”等,體現了中國著名兵法在拳術中的具體巧妙運用。

四、總結

總攬以上幾特點,中國武術既強調靜、緩中的強大內勁,又重視形體動作中的精妙多端變化,即重視特技練功,又強調運用哲學、兵法的智巧,由此形成文武協調、老少皆宜,融技擊、健身、欣賞三大作用於一爐的特殊價值,正是中國武術的獨特精點和主要魅力,神韻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李鴻興.《孔子.春秋》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9.11.1

[2]杜繼文,《佛教與中國古代哲學》,文史知識,第64期3頁

[3] 蔡健清 楚明漢 湯光輝 何文俊 陳文革 易卓.《論語解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

[4]莊周. 《逍遙遊》.莊子.戰國

[5]《中國武術百科全書》編撰委員會編.《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