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家學說開拓靜態武術之源
與儒家齊名的另一文化大家道家,主要哲學主張崇奉宇宙本體自然規律,萬事要“依乎天理”“順道”(自然規律)而回歸自然。這一學說在中國有更遠的淵源。早在西周初期的《洪範》與《周易》中,已有較明確的“法天”“法道”說。到春秋戰國的老子、莊周等人時,形成深奧的道家洪流,有一整套信仰“道”、遵循“道”、效法“道”的學說,其中莊周為突出代表。他一意追尋宇宙本體,要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去求取精神的絕對自由,追求萬事“動而以天行”。他攻擊儒家禮教是萬惡之源,大呼“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似乎毀滅了封建文明,回歸“同與禽獸居,族於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的遠古混忳,才是“至德之世”。
顯然,這位被社會大變革害苦了的沒落貴族知識分子在這方麵已不知所措。但他哲學中頗多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光彩以及他闡述自己觀點時用的大量素材,有意無意地又違反了他反對封建武備的願意,又為武術——養生——返歸自然劈出另一蹺經。如“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恢而無為,動而以天行”,以追求精神解脫的“入境”,卻給後世開辟了以“神靜”養生的先河。進一步較係統地闡明了“虛靜以忘”的靜態與路徑循行的靜態練功法。
更可貴的是,他以悟出“靜中有動”、動中“忘我”的“動忘道”,如“不射之射”的射箭道,以及前麵已提過的劍道等等,給後世辟出一套心五忌憚、蕩盡雜念、排除幹擾、順乎自然的辨證練功法。曆代統治者對道家學說,曆來是“尊儒”“崇道”並舉。這是因為道家歲反對封建禮教、主張清淨、返歸自然、不要人民“揭竿而起”,從某張意義上說也正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尤其是大批封建官員的官場風雲中失意後,多走向山林隱退,刻意鑽研道家玄學或煉丹舞劍,追求“精神逍遙”,既擴大了道家影響,又使“儒”“道”兩家相互滲透,動與靜,武術與養生相輔相成,使道家的靜態武術也有了更詳細的理論學說。
3、佛家對動態、靜態武術兼而有之
屬於“舶來品”的佛教,一進入中國後,在中國的文化板塊上很快“中國化”,否則就不能生根、成長。使佛家在中國的各階層中都有了信徒,也使佛家更加中國化。到了南宋孝宗時,更明確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之說,由此形成的“理學”,也成了統治階級的經典。佛家不僅在經濟上有了相對的實力,某些地域已進入政治上層,如南北朝時就曾有尊僧人為“國師”的。佛教在向四方擴充勢力的過程中,在日益集中相當財富的佛家寺院中,不能沒有自己的“武備”。因為有儒、道兩家動、靜武術在先,佛家“武備”從一開始就把動態型技擊技巧與道佛兩家的坐禪——靜態型練功,較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影響反而超越了儒、道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