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 / 2)

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教論壇

作者:何紅梅

【摘要】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通過進行空間建設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師生建立個人網絡學習平台,真正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落實到每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本文以重慶市高職院校為例,對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通過研究成果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必要性,可行性

一、相關理論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麵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來將在教育雲平台上進行展現,隨著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發展應用,根據教育部的十二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將為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進行教育信息化升級,新一代教育網必然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

空間教學是指通過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師生建立個人網絡學習平台,讓網絡空間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分享、溝通、反思、表達、傳承等活動的載體。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麵互動,真正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落實到每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

二、具體分析思路。基於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以部分高職院校空間建設的成功經驗為案例,根據我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相關政策,結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學的實際以及今後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以空間建設研究為切入點,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空間建設與使用研究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教與學空間的互動功能,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實現教學優質資源共享,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研究在“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方麵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動學院以及帶動重慶市高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縱深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紀以來,中央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一係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開始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技術的全麵滲透深刻影響著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發展必須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特征。當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關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

“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誌工程,是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台”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師生建立個人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麵互動。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著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我國湖南不到兩年建設了職業教育師生個人網絡學習空間50多萬個。現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市已陸續啟動建設與應用。可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應用、促進教與學變革的重要發展方向。2013年國家教育部工作重點中明確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快推進“三通工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重慶市教委也將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三通兩平台”列入2013年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