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專利創新能力評價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2 / 3)

2.2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

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係研究相對成熟,指標量繁多。本文選取較為代表性的人均GDP(元/人) (Z1)、城市化率(%)(Z2)、居民消費水平(元)(Z3)、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元)(Z4)、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元)(Z5)、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Z6)6個指標從經濟基礎、社會發展、產業結構三個方麵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Z)評價體係。

3中國專利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

3.1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定。

以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除西藏藏族自治區)作為樣本,所有原始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4)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4),以及中國統計局網站。由於所取變量的指標數據單位不一致,對各類指標進行正向或負向無量綱化處理。

3.2中國專利創新能力評價分析。

利用SPSS18.0對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因子及主因子得分,在27個指標所構成的相關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其特征值和貢獻率,結果如下。(1)對27個變量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得到KMO值為0.600,Bartlett檢驗的F值為0.000,說明該模型可以進行因子分析;(2)為提高因子的解釋力度和實際意義,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極大旋轉,經過6次正交旋轉後,根據特征值大於1和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大於80%的原則,按照91.767%的信息量在27個指標所構成的矩陣中確定4個主成分,即4個公因子。4個因子解釋程度(即方差貢獻率)達到91.767%,基本解釋了我國專利創新水平91.767%的信息。 4個公因子F1、F2、F3和F4解釋程度分別為55.133%、23.739%、6.565%和6.329%。

以各主因子特征值方差貢獻與累計方差解釋度之比作為反映全國專利創新能力的加重權數,建立測評全國專利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數F,綜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2)表示,全國專利創新能力受F1、F2、F3和F4四個公因子的影響,權數分別為60.08%、25.87%、7.15%和6.9%。

3.3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利用SPSS18.0對我國30個地區(除西藏藏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634,大於0.5,適合做因子分析,得到一個主因子,解釋方差的貢獻率88.993%,表明由經濟基礎、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所反映的6個指標基本解釋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88.993%的信息,最終得到模型如下:

Z=0.88993*Z1 (3)

3.4我國專利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利用Excel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得出我國專利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總排名。

通常得分越高,表示該地區在專利創新能力和區域發展水平的水平越高。可知,我國各地區的專利創新水平與區域發展水平得分並不理想,且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結果如下:

(1)在專利創新能力綜合得分上,我國專利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大於0的隻有10個地區,排名前6的是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山東省、北京市和上海市,這一結果跟2013年《全國專利實力現狀報告》中“全國專利綜合實力指數排名”基本一致。此外還包括天津市、安徽省、遼寧省、福建省。部分地區如貴州省、四川省、湖南省、山西省、遼寧省等地區相比存在差異。由於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的選取不同,本文關於專利創新能力的排名與《全國專利實力現狀報告》(2013)中“專利實力指數”存在差異,但結果基本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