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說明的是,理性決策理論也支持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不是完全有效時,理性決策理論仍然有效。因為理性決策理論和行為理論都可用來解釋證券市場的無效。在財務報表中引入現值計量屬性,可以減少投資者理性決策的成本和風險,也可以幫助投資者克服行為偏誤,這都有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市場都不會對會計信息做出充分的反應。
(二)“計量觀”的主要觀點及對會計人員的影響
“計量觀”認為在合理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不以犧牲可靠性為代價),會計人員有責任在財務報告中恰當地引入曆史成本計量屬性之外的現值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提高信息係統的信息含量,以幫助投資者更好的預測公司未來業績。
“計量觀”同樣體現了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權衡。“計量觀”增加了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相關信息是能幫助投資者評估公司未來業績的信息。在“計量觀”下盡可能使用資產和負債項目的現值,如市場價值(今天的市場價格是明天市場價格的最佳評估)。因此,這種方法比基於曆史成本的計量更相關。假如市場是有效的,“計量觀”並不降低可靠性。價格的反映是忠實,也就是說,它們是當前價值的完全的、無誤的、無偏見的反應。然而,證券市場是無效的,必須對公允價值作出估計,這些估計意味著較低的可靠性。因此,決策有用目標下“計量觀”的效果取決於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相對效果。如果信息係統的主對角線的概率增加導致更高的相關,相比於減少較低的可靠,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也會適當增加。實際上,現值計量屬性的使用替代了投資者的部分決策工作,在市場近似有效的情況下,不再需要以附注或者其他補充信息形式提供的信息。當然,“計量觀”並不否認股票價格整合各種信息來源的能力。在“計量觀”下,會計人員應加大對現值計量屬性的使用,通過計量方式的改變以及提供更為精確的計價模型,以發揮會計信息為股票定價的幫助。
四、決策有用目標未來的發展趨勢
無論“信息觀”還是“計量觀”,都認可了投資者是理性的;會計目標是為投資者作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在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情況下,“信息觀”倡導的充分披露而不管披露形式的做法是有限的,隨著市場條件的改變,為保證會計這一職業旺盛的生命力,會計人員要相應地調整計量模式,更多的關注現值計量屬性,提供兼顧“信息觀”和“計量觀”的會計信息。因而,決策有用目標下“信息觀”和“計量觀”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在兩觀融合下,“計量觀”成為發展的主流。
當然,會計目標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並非一成不變,當為投資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的目標得以或近似得以實現後,會計人員會追求更高的理想與目標。這一追求使得會計這一學科的研究永葆生命力,使會計這一職業能持續生存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威廉·R·斯科特著、陳漢文等譯.財務會計理論[M](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戴書勤.關於會計信息觀和計量觀的研究[J].商業文化,2007(09):246-247
[3]謝獲寶,張璐怡.信息觀、計量觀與會計目標的實現[J].財會月刊,2008(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