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設證券市場是半強式有效的前提下,投資者獲得的所有公開信息將會迅速不偏不倚、真實地反映到股票價格上。在“信息觀”看來,證券市場反應不受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以曆史成本進行計量也不會影響會計信息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唯一途徑在於充分披露。為此,投資者會想方設法搜集各式各樣的相關信息,而不一定僅僅局限於會計信息,比如說可以從媒體、網絡等其它信息渠道中獲知的信息。這樣,就產生會計人員與媒體、網絡等其他信息渠道的競爭,增強了會計人員對“財務報告的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決策信息”的研究興趣,產生了以Ball和Brown(1968)為先河的一係列實證研究。如果將證券市場的反應作為衡量信息對投資者決策有用的一種方式,那麼鮑爾和布朗的研究認為,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會對財務報表的信息含量(公司發布的本期淨收益)做出反應。由此結論,我們可預期當會計人員對投資者在對財務報告信息的反應方麵獲得更好的理解時,會計人員向投資者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引導證券市場稀缺投資資金的流動,促進證券市場的有效與投資者的理性決策。
三、決策有用目標下的“計量觀”
(一)“計量觀”的理論基礎
雖然“信息觀”有助於投資者的決策,但是在提高投資者的決策有用性上還存在很大的空間:(1)行為金融學(以行為為基礎的證券市場效率研究)對有效市場假說提出了質疑。由於證券市場存在股市泡沫、公告後的股價漂移、市場對應計項目的反應等異常現象,股價對信息明顯的過度反應或缺乏反應,說明證券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而是相當接近有效。(2)財務報表信息的低價值相關性。Lev(1989)和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市場對淨收益的反應不想Ball和Brown的結論一樣(他們認為淨收益信息的大部分在公告前就已經反映到股價中),雖然市場對淨收益做出了反應(相對應沒有反應),但是市場對淨收益的反應非常小,以曆史成本為基礎的報告淨收益隻能解釋收益公告日前後證券價格變動的一小部分(僅2%-7%),而且比例可能還在下降。(3)Ohlson的淨剩餘理論主張利用財務變量估計公司財務報表項目的現值。他認為,當證券市場不是完全有效時,公司的市場價值可以用財務會計變量加以表述,在資產負債表中使用現值計量的項目越多,投資者在估計公司價值時犯錯誤的可能性也越低。(4)注冊會計師麵臨著日益沉重的法律訴訟壓力。為使注冊會計師(甚至是會計)這一職業持續生存和發展下去,可以使用穩健性會計維持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計量上,以幫助其減輕法律責任。
行為金融學、淨剩餘理論、多項實證研究對“信息觀”主要觀點的檢驗和注冊會計師執業實踐中日益麵臨的訴訟壓力為“計量觀”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共同推動了“計量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