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探財政轉移支付的績效審計方法(1 / 3)

淺探財政轉移支付的績效審計方法

會計與金融

作者:張國錦 胡明煒

【摘要】麵對日益龐大的財政轉移資金,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在保證其真實合規的基礎上,更使之能發揮其真正的效益,逐漸成為政府及公眾關注的焦點。在傳統審計基礎上,發揮績效審計的優勢,對此,本文嚐試運用績效審計的相關理論,同時結合現有政府績效審計方法研究的相關成果,針對目前財政轉移支付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究如何製定和實施適用財政轉移支付特點的績效審計方法。同時為相關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財政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方法探索

財政轉移支付作為財政分級預算管理體製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逐漸凸顯。特別是“營改增”稅製改革以後,地方同中央財政收入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更多的需要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來支持和提升。但與此同時,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大幅擴張的過程中,還麵臨諸多新出現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應當重視的無疑是財政轉移支付真實合規性與效益性的問題。也就是說,財政轉移資金能否切實到位,並且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對於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管理必須要關注的兩個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目前的政府審計模式更側重於對於財政資金真實性與合規性的審計,對於財政資金效益性審計側重不足。特別在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審計方麵,更需要在真實性與合規性的基礎上重點強調其使用的效益性。不過在對於財政轉移支付的審計中,由於欠缺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係,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本身由於涉及範圍較大而造成績效審計實施難度較大,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本文嚐試針對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的現狀,綜合相關影響因素,結合國際經驗,對財政轉移支付的績效審計方法進行探索,以求能為該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思路。

一、財政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概述

(一)財政轉移支付的含義與類型

財政轉移支付簡單來說,就是以均衡政府間公共服務水平為目的,而通過財政體係產生的資金縱向與橫向的平衡運動。國際上對於轉移支付具體形式的分類不盡相同,但一般有為兩類:一是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二是收支均衡模式。目前在理論界對於我國轉移支付構成的分類有很多種,歸結一下大致可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稅收返還及其他轉移支付。

(1)一般性轉移支付。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是在支付過程中按規範和均等化並適當照顧老少邊地區的原則而進行分配,參照的主要客觀因素是各地方標準財政收入和標準財政支出的差額及可用於轉移支付的資金數量等,按統一公式計算確定。

(2)專項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是指利用財政資金服務於中央宏觀政策目標及事業發展戰略目標,及委托地方政府代理事務而支付的補助資金,例如用於增加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扶貧等方麵的專項撥款。

(3)稅收返還。在我國,稅收返還主要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以及所得稅基數返還。

(4)其他轉移支付。主要包括體製補助(上解)、民族地區轉移支付、縣鄉財政獎補資金、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年終結算財力補助、其他轉移支付等。

財政部所列舉的轉移支付類型與理論研究中的分類有所差異,本文以財政部所界定的轉移支付類型為主進行探討。財政部對財政轉移支付的分類,詳見本文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