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智能建築設計的思考(1 / 2)

提要智能建築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的必然產物,是理想的辦公場所。建築發展到智能建築,是一個質的飛躍。本文主要對智能建築設計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智能建築;設計;思考

中圖分類號:F4文獻標識碼:A

智能建築是指利用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築的優化組合,獲得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並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建築物。智能建築的興起,生動地反映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何等迅速,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多麼廣泛,並深刻反映了信息社會發展對智能建築的需求。建築發展到智能建築,是一個質的飛躍,建築的含義一下子拓寬了,建築設計的任務加重了許多。一方麵智能建築設計的研究需要係統化,整體化的框架體係,智能建築的設計需要智能化設計人員與建築、暖通、電氣(強電)、給排水、結構等各工種設計人員的密切配合。建築智能化設計是建築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向人們提供了一個高效、舒適、便利、安全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一係列高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進設備體係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迫使建築環境與這種變化相匹配。建築智能化設計與建築師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係統進入建築物,改變了傳統建築設計的一些做法;另一方麵智能建築設計需要更多操作性、實踐性方麵的指導。

一、智能建築與一般建築相比而具有的優越性

1、自動調節功能。智能建築對溫度、濕度、照度均加以自動調節,甚至控製色彩、背景噪聲與味道,創造了安全、健康、舒適宜人的辦公環境,從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節能。現在的房屋,其空調與照明係統的能耗很大,約占總能耗的70%,而智能建築通過其“智慧”,盡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大氣冷量(或熱量)來調節室內環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可按事先確定的程序,區分“工作”與“非工作”時間,據國外常規計算,智能建築可比常規建築節能30%以上。

3、能滿足多種用戶對不同環境功能的要求。老式建築是根據事先給定的功能要求,完成其建築與結構設計。智能建築要求其建築結構設計除支持3A功能的實現外,必須是開放式、大跨度框架結構,允許用戶迅速而方便地改變建築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規劃建築平麵。

4、在智能建築中,用戶通過國際直撥電話、可視電話、電子郵件、聲音郵件、電視會議、信息檢索與統計分析等多種手段,可及時獲得全球性最新信息和資料。通過國際計算機通信網絡,可隨時與世界各地的企業或機構進行各種業務工作。空前的高速度,大大有利於決策和競爭。總之,電子計算機與智能建築在當今商品經濟與信息社會中給人們帶來了空前的效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使之充滿活力,方興未艾。

二、智能建築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有關智能建築設計規程、規範還不健全與完善。1992年我國第一部有關建築智能化的規範《民用建築電氣設計規範》JCJ/T16-92問世。它對建築智能化三大部分BA、OA、CA有較完整、全麵的規定和要求。1997年10月,我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設部發布了我國智能建築領域的第一個法規即建設部建設(1997)290號文《建築智能化係統工程設計管理暫行規定》,它對智能建築領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指導作用。智能建築的設計在它的指導下,在不完善中摸索前進,到2000年7月《智能建築設計標準》GB/T50314-2000出台,宣告我國智能建築設計初步邁進了規範化時代。2006年12月29日,建設部發布了批準《智能建築設計標準》(GB/T50314-2006)為國家標準的公告,並自2007年7月1日起實施。筆者認為,這個標準仍然是不完備的,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還有不少有待於進一步探討和細化的問題。

2、智能建築綜合布線係統問題。首先是線路如何走的問題,線路的走向分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水平方向的走線通常是利用地麵和天花板。垂直方向的走線通常都布置在每層的設備小間中,相當於以往的弱電豎井,但智能建築的設備小間由於要布置綜合布線跳線架和相關網絡設備,麵積應比以往的豎小間麵積大些,而且在設計時還應在每個層麵上留一定的剩餘空間,以備未來之需。綜合這些因素,每層設備小間麵積應在8m2左右為宜。設備小間的線纜都是由主機房引出的,作為智能建築神經中樞的主機房,除了布置程控交換設備外,還要布置主配線架、光纖配線架等設備。因此,該空間的麵積應比普通建築中的電話機房大些,綜合考慮這些設備的尺寸,我認為主機房麵積100~120m2為宜。對於網絡的拓撲結構,我建議采用星型連接,這種拓撲結構使得網絡的擴展以及節點的移動都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