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路徑選擇(1 / 3)

提要本文從自然、社會、經濟和曆史等方麵,分析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的可能性。通過對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機理的研究,提出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模式,進而提出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的基本路徑,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中原崛起

本文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2009年度立項的校級科研課題研究成果;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科研經費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城市群是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高級城鎮空間組織形式,現已逐漸成為我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內容。河南從促進“中部崛起”的高度出發,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建設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快速實現中原崛起”的發展目標。這是緊密結合時代主題,根據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做出的戰略決策,是一條充滿希望的發展道路。但是,當前中原城市群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城市群仍處於離散的“規劃群”狀態,還沒有形成以城市集群為支撐的有整體競爭實力的地域實體。中原城市群的“整合”問題已成為實現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性課題。

一、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可行性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不同地域單元之間的差異較小。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體製對城市群經濟整合具有重要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了區域之間的利益分配,經濟體製影響了區際經濟整合的體製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和經濟體製相似使得區域之間在經濟整合中的矛盾與摩擦較少,從而有利於區際經濟的整合。中原城市群各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區際差異小。運用區域差異係數研究中原城市群內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狀況,並與河南的整體情況進行比較。區域差異係數的表達式為:

其中,0≤d≤1,xi表示不同地市某一指標的人均值,表示中原城市群或河南省該指標人均值的平均值。式中,d表示某一指標的區域差異係數,d(0≤d≤1)值越大,表示區域之間差異越大,越小則表示區域之間的差異越小。

選取2004年和2008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工業生產總值相關數據,計算中原城市群和河南區域差異係數,其結果如表1。表1表明,在2004年和2008年,河南除了第一產業的區域差異係數小於中原城市群外,其他產業和人均GDP的區域差異係數值均高於中原城市群的區域差異係數值。這樣,就相對數字而言,與河南相比較,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分三次產業和工業等各個指標的區域差異係數均不大。就兩個研究年份的區域差異係數的絕對數字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除第三產業外,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第一、二產業和工業的區域差異係數數值均不大。考慮到第三產業的行業性質、不同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條件的限製和第三產業細分行業的分類狀況,中原城市群第三產業區域差異係數數值偏大也是合乎情理的。(表1)

(二)中原城市群城鎮分布密集。理論上,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如果城市之間距離小會使得每個城市腹地的空間範圍不大,且鄰近城市之間會由此而展開對腹地的激烈爭奪,並可能進一步影響單個城市的發展規模,不利於該區域內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形成;在區域內部的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基本合理的城鎮體係之後,城市規模的這種發展狀況可能會有所改變。中原城市群城鎮的空間分布存在著有利於經濟整合的基本特征。

首先,中原城市群城鎮分布密度比較大。據統計,2008年中原城市群在其5.87萬平方公裏的地域範圍內,分布有9個省轄(管)市、14個縣級市、33個縣城、371個鎮,城鎮密度達到72.74個/萬km2。當年,河南在其16.70萬平方公裏的地域範圍內,分布有18個省轄(管)市、21個縣級市、88個縣城、856個鎮,河南的城鎮密度為58.80個/萬平方公裏,中原城市群城鎮密度是河南城鎮密度的1.22倍。

其次,中原城市群內部主要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比較小。每一省轄(管)市區到其他省轄(管)市區之間的最短距離一般不超過70公裏。以鄭州市區為中心、半徑為100公裏的空間範圍內部分布著開封、新鄉、許昌和焦作等4個省轄市區;以許昌為中心、半徑為100公裏的空間範圍內分布有鄭州、平頂山和漯河等3個省轄市區;以焦作為中心、半徑為100公裏的空間範圍內分布著鄭州、新鄉和濟源等3個省轄(管)市區;分別以新鄉和濟源為中心、半徑100公裏的空間範圍內也各分布有2個省轄市區。

中原城市群城鎮的空間分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緩了特大城市的形成,但是,密集的城鎮空間分布為城市群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城鎮發展基礎,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群經濟整合的可能性。

(三)中原城市群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備。中原城市群在東西方向上有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和310國道組成的複合交通軸。南北方向上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和107國道組成的複合交通軸。此外,還有焦枝鐵路、漯阜鐵路等。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複合交通軸組成了中原城市群的路網骨架,城市群地區其他不同等級的公路密布其中,形成了中原城市群密集的交通運輸網絡。在這個密集的交通運輸網絡中,河南公路港、鄭州鐵路東站、鄭州航空港等3個一類口岸和6個二類口岸,以及其他不同等級的站點鑲嵌其中,中原城市群的交通運輸網絡正日益完備。中原城市群交通運輸網絡是城市群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順暢流通的必要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城市群經濟整合發展的必要基礎。

(四)中原城市群存在經濟整合的地域認同基礎。中原城市群處於我國東部平原向西部山地丘陵過渡地帶,地處暖溫帶,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等的綜合發展。區內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開采方便,不少礦產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城市群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分布為中原城市群建立互異、互補、各有主導的區域工業體係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這是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的資源條件。

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原文化區的地域範圍內,相同的文化淵源為城市群經濟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中原城市群的各個地市在行政上隸屬於河南省,且具有較長的曆史。建國以來,某些地市之間也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一定的行政隸屬關係,如鄭州市、開封市同屬於開封地區,新鄉市、焦作市同屬於新鄉地區,許昌市、漯河市同屬於許昌地區。長期存在的密切的行政聯係所產生的直接影響是:這些地市之間均存在著較為密切的經濟、社會聯係。曆史及現階段的行政關係、現階段形成的不同地域單元之間密切的社會、經濟聯係構成了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的充分條件之一。

從自然資源條件、文化基礎、行政和經濟基礎等方麵分析認為,不同地域單元之間都存在地域認同感,中原城市群具有經濟整合的地域認同基礎。

二、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機理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經濟整合的外在驅動分析。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區域之間的競爭程度不斷加劇,眾多區域擁有區域競爭力迅速增強的壓力和要求,城市群經濟的出現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我國眾多的城市群中,經濟不整合導致了城市群經濟實力與其規模不相適應,也難以完全承擔相應級別的區域增長極的重任。在中部地區,缺乏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那樣的經濟實力強大的“經濟板塊”來承擔經濟增長極的重任;在河南,核心城市鄭州缺乏像武漢、西安那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從而難以擔當起河南經濟增長極的角色。構建以鄭州為核心的包括洛陽、焦作、新鄉、開封、許昌、漯河、平頂山和濟源等九個省轄(管)市及其轄縣在內的中原城市群,意在打造河南省新型的、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環境的、能夠滿足河南經濟發展需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打造中原經濟崛起的經濟增長極。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時空變化表明,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向中原城市群集聚的趨勢。盡管中原城市群具有堅實的經濟發展基礎、雄厚的科技力量、優越的經濟地理區位、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等優越的經濟發展條件,集中了河南省經濟發展精華的大部分,占據著天時、地利和人和,但是現在它卻難以完全承擔起河南經濟增長極的重任,更不要談在中原經濟崛起中應當承擔的角色。經濟不整合是阻礙城市群經濟實力提升、阻礙城市群成長為經濟增長極的主要障礙之一。進行城市群經濟整合,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實力,已經成為促進河南經濟發展,乃至實現中原經濟崛起的必要的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