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輕幹部的“跳圈”之道(2 / 2)

郭子儀卻說:先平邊患。

看到郭子儀回來,代宗試探地問:“你家祖墳被刨了,你都不生氣?”

郭子儀淚流滿麵:“我長期率軍征戰,不能製止部下將士損壞百姓的墳墓,現在別人挖了我的祖墳,也算是上天的懲罰。”

聞言,滿朝文武才鬆了一口氣。

麵對“派係圈”,一些年輕幹部能找出一大堆“入圈”理由——繞不開感情、怕得罪領導同事,喜歡結交“朋友”……總之就是一句話:要拒絕“派係圈”,很難。

而縱觀郭子儀一生,雖身處派係林立的封建朝堂,卻始終未加入、組織任何派係。他是如何做到的?

因為他守住了三條“邊界”——

第一條邊界是區分好公共權力和個人利益的關係。

郭子儀雖身居要職,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權力是用來為國家、百姓謀福利的,而非自己結黨營私、排擠異己的工具。

第二條邊界是區分好工作大局和職業競爭的關係。

郭子儀在任時,不少權臣都將他視為對手。麵對挑釁,郭子儀沒有進行還擊,而是處處忍讓退避。

他為何忍得住?因為郭子儀明白,國家穩定那是大局,自己委屈那是“小事”,個人小事必須服從國家大局。

第三條邊界是區分好工作人脈和個人交際的關係。

作為三朝元老,郭子儀人脈遍布軍政各界,若是他為一己私利振臂一呼,恐怕無人能敵。

但是,郭子儀對自己的交際圈始終有清醒認識。身為手握大權的“國家幹部”,個人交際等同於工作關係,因此,一切人脈都要為公所用。

正因為嚴守三條邊界,郭子儀不僅團結了不少對頭,還為唐朝中興創造了條件。

跳出“行業同盟圈”

“圈子”表現:

“行業同盟圈”主要是指一些特殊行業的幹部為了達到“資源共享”而形成的一種圈子。特別像石油、能源、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和領域,圈子成員易結成攻守同盟,利用行業資源、自身職權和工作便利,違法違規操作,謀私“自肥”,表現為集體犯罪、群體犯罪和大量的串案窩案等。

“跳圈”之道:

在我國四大名硯中,廣東端州(今肇慶)生產的端硯名聲最甚。北宋時,端硯就已經成為朝廷貢品,不少名流貴族競相收買,用來巴結權貴。

因為“行情”看好,當地官僚便勾結起來,壟斷端硯生產,同時虛報朝廷貢賦標準,增加硯台征收量,形成端硯行業的“同盟圈”。

很久以後,當地知州“換屆”——新任知州是一位京城來的官員。

“又來了個貪汙端硯的。”對這位新官,當地百姓一開始並無好感。

而隨後發生的事,卻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新任知州赴任後,立即放出話來:“從本人赴任到卸任回京,絕不帶走一塊端硯!”

他兌現了承諾。一上任,他就明示:本府征收端硯,一律以朝廷貢賦限額為準。三年任職期間,他拒絕了州縣官吏和商人“饋贈”的端硯,還嚴令同僚不準以朝廷之名貪汙端硯。

這位知州卸任回京時,真的一塊硯台也沒帶走。

“真是一位清官!”當地百姓讚歎。

這位知州大人,正是曆史上著名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的“跳圈”之道,有三點值得年輕幹部學習——

明示立場,樹立輿論。包拯一赴任就明示同僚:自己絕不貪汙一塊硯台。他這樣做,就是通過昭告天下,讓自己占有輿論優勢,懾阻行賄拉攏之人。

年輕幹部初到崗位時就應學習包拯:在合理時機、以合理方式明示自己拒絕“圈子”的態度,以免日後困於上級和前輩情麵,“欲拒還羞”。

克己奉公,以己服人。包拯拒絕了同僚和部下送給自己的硯台,通過抵製非法個人利益,和“同盟圈”劃清了界限。

年輕幹部應謹記:“圈子”的拉攏是持續而無孔不入的。因此,光說說還不能抵禦“圈子”,你必須像“包青天”那樣,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到言行合一。

善用底線,妥善拒絕。為抵製“行業圈”拉攏,包拯明確了一條“底線”:全部端硯貢賦都必須按朝廷規定限額來增收。在麵對他人饋贈之時,他也以“乃限額之外”謝絕。

麵對“行業同盟圈”的拉攏,年輕幹部常常找不到合適理由拒絕。實際上,他們忽視了一條最好的理由:政策規定。

找托詞抵製“行業同盟圈”拉攏並不難,隻要你嚴守政策和法律規定的底線,並有禮有節地傳達給拉攏者,相信不少人就會知趣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