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輕幹部的“跳圈”之道(1 / 2)

年輕幹部的“跳圈”之道

心靈溝通

何謂“圈子”?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係在一起的人群”。

對尋常百姓而言,和同好者齊聚而成“朋友圈”,無可厚非;但對手握公權力的黨員幹部來說,若是“為某個特定目標”而上下內外串聯成“牟利圈”,則必為黨紀國法不容。

官場圈子以“感情”為幌子,以“利益”為紐帶,名曰“相互照應”,實際卻是權錢交易、權位交換。其負麵影響之大,堪稱官場“第一殺手”。

為此,本刊歸納整理了三種常見類型,向年輕幹部傳授“跳圈”之道。

跳出“政商朋友圈”

“圈子”表現:

“政商朋友圈”就是人們常說的“官商勾結”——政商兩界人物為牟取個人利益彼此抱團,結成利益共同體:商人靠幹部“撐腰”撈取政策法度外的資源和保護,幹部靠商人“資助”享受奢靡生活或買官上位,通過手中權力為商人謀取更大利益。

“跳圈”之道:

公元764年,唐朝劍南道首府成都。

詩人杜甫找到一份新工作——為劍南節度使當參謀。

有一位富商敬仰杜甫的才華,同時也希望“朝中有人好辦事”,便登門拉攏杜甫。

麵對請吃,杜甫總是推脫不去。

富商見“明”的不行,就暗中琢磨:莫不是詩聖好麵子?

於是,他悄悄送給杜甫一床貴重的蜀錦毛毯,名曰“織成錦”。

收到毛毯,杜甫賦詩一首,托人將詩和毛毯一起退回。

詩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大概意思是:“我一個沒權沒勢的農村老頭,不能無故受此厚禮,還是把鋪蓋還給您吧,免得心裏不好受。”

僅僅20個字,既道出了杜甫抵製拉攏的決心,也給足了商人麵子。

見了杜詩,富商臉上一紅。

杜甫的例子告訴我們,抵製“政商圈”,必須腦中有底、心裏有數、處理有度。

腦中有底,就是要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年輕幹部麵對任何金錢誘惑應提高警惕,切莫被“等價交換”的所謂“定理”衝昏了頭。

心裏有數,就是要算清長遠“損益賬”。

春秋時期,有人送魚給魯國國相公儀休,公儀休不收。有人問:“您極愛吃魚,為何不接受呢?”公儀休回答:“正因為很愛吃魚,才不能接受啊。現在我做國相,自己買得起魚;如果我收你的魚而違反法律,成了罪人,以後還能吃得上魚嗎?”

年輕幹部當學公儀休,算好長遠“損益賬”。

處理有度,就是對商界人士的請求分類處理、從容應對。

麵對商人拉攏,杜甫沒有生硬拒絕,而是巧妙闡明心意,既守住了底線,也讓對方下得了台。

如何維持和商界人士的關係是一門“技術活”。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支招說,和商界人士交往,要於法有度、相敬如賓,而非稱兄道弟、勾肩搭背。

如何“於法有度、相敬如賓”?

對商界人士提出的合法請求,應盡力滿足。這是黨員幹部服務企業的“本分”。

對商人提出的超出法規政策外的“非分”之請,應像杜甫一樣,在作出合理解釋後妥善拒絕。這就是守住底線,不稱兄道弟、勾肩搭背。

對極少數商人別有目的的拉攏,必須有禮有節地堅決抵製。這就是處理有度。

跳出“派係勢力圈”

“圈子”表現:

“派係勢力圈”主要是以地域和派係劃線結成的一種同盟關係,尋求政治權力的圈子。一些領導幹部在同鄉、同學、朋友、戰友之間,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圈子之間的人結盟抱團,相互照應,並千方百計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千方百計把圈子中的人提拔上來,不是圈內的人再有能力也不用。

“跳圈”之道:

唐朝代宗皇帝執政時,有一次外敵來襲,皇帝派重臣郭子儀率軍迎擊。

郭子儀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前腳一出京城,祖墳就被人刨了。

原來,權臣魚朝恩嫉妒郭子儀功績,一直將他視作競爭對手。此次郭子儀西征,魚朝恩抓住機會,派人將郭家祖墳給刨了。

消息一出,朝廷震動。

皇帝、大臣都知道,郭子儀擁有大批支持者——一旦他糾結朋黨展開反擊,輕則挑起派係大戰,重則可能率兵造反。

當時,確有部下勸郭子儀:“揮師回京討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