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海峰:野生動物的守望者(1 / 2)

陶海峰:野生動物的守望者

當代風采

作者:唐餘芳

2015年9月10日,重慶市城口縣仁河林場。

我乘坐護林員陶海峰駕駛的汽車一路向東。

大山在微風細雨中顯得格外靜謐,仁河在濃重的雨霧裏靜靜地流淌。

行到青銅峽時,陶海峰突然將車停了下來。

“那裏就是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陶海峰走到公路邊,笑著指向對麵。

陶海峰告訴我,每次從這裏路過,他都忍不住停下來。因為在那裏,住著他陪伴多年的黑熊、獼猴……

相遇

陶海峰第一次救助野生動物,是在15年前。

“有一隻斷臂的獼猴快不行了,你快來!”

那是玉米剛成熟的季節,青龍峽村民吳勇找到陶海峰求助。

當時,陶海峰是大雁山林場的一名護林員,負責巡山護林和打擊野生動物盜獵者。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脈的尾部,植被茂密,動物資源豐富。

為了防止野豬毀壞莊稼,村民專門在莊稼地裏放了捕獸夾。

不料,捕獸夾卻夾住了下山偷食的小獼猴。

看到小獼猴右臂流血不止,有村民想要上前查看傷勢,但小獼猴對人類很警覺,隻要人一靠近,它就拚命地想逃跑,一動便扯拉著傷口。

看著小獼猴痛苦掙紮,陶海峰心裏很難受。

“它眼睛死死地看著你,你完全能感受到它的痛苦。”直到現在,陶海峰都記得那眼神。

陶海峰找來袋子,罩住小獼猴的眼睛,小心翼翼地把它從捕獸夾裏取了出來。

陶海峰把小獼猴帶回巡護站,笨手笨腳地給它消毒上藥。

過了兩天,小獼猴的傷口感染卻越來越嚴重。

陶海峰趕緊找來醫生看診,醫生給出診斷方案:截肢包紮。

在陶海峰的照料下,一個月後,小獼猴的傷痊愈了。

“小獼猴活下來了!”這個消息很快在村民口中傳開了。

從此,村裏人有了默契——遇到受傷的野生動物,就去找陶海峰。

安家

從此,陶海峰的生活被劈成兩半——巡山護林和救治野生動物。

但是,救治野生動物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從救治到放生,往往需要1—2年的時間。

陶海峰手裏的野生動物也因此越積越多。

因為要巡山護林,陶海峰出去時隻能把野生動物寄養在村民家中,在這家養幾天,又到那家喂幾天。

陶海峰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得找個固定場所,讓它們有個舒適的地方好生養傷。”

2003年,陶海峰掏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東安鄉(現東安鎮)租下一個有百餘平方米的舊養雞場,修建了一個簡陋的野生動物救助站。

從此,那些受傷的野生動物終於有了一個“家”。

於是,果子狸、蛇、紅腹錦雞、麂子都搬進了這裏。最多的時候,“家”裏總共有100多個成員。

可沒多久,因工作調動,陶海峰不得不前往青龍峽工作。

而此時,“家”裏的100多隻野生動物還在療養中。

怎麼辦?難道隻能將它們放歸山林?

“放生後它們沒人照料,很可能恢複不好,危及性命。”陶海峰不忍心。

沒辦法,陶海峰隻好硬著頭皮找朋友借錢,在青龍峽租地“安家”。

2004年年底,因青龍峽發展旅遊,租地被收回。

陶海峰和野生動物們再一次流離失所。

“那段時間,我做夢都夢到它們療養有固定地方了。”陶海峰說。

就這樣,三年裏,陶海峰帶著那些受傷的野生動物搬了四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