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錳發財”到“綠發展”(1 / 2)

從“錳發財”到“綠發展”

特別策劃

作者:劉桂池

2015年8月的一天,秀山縣溶溪鎮高樓村,吳佳成走進一片皂莢林。

“不知不覺,這些樹木比我都高了!”吳佳成像麵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滿心歡喜。

再過些年,皂莢就能產生經濟效益了——這讓吳佳成為當初的選擇叫好。

倒退幾年,出現在人們麵前的吳佳成,總是一身黑灰。

那時,他天天跟錳礦打交道——腰包鼓起來了,心情卻不舒坦。

相持

從1993年起,吳佳成開始做錳礦生意,年收入很快達到百萬元。

“我的礦一年產錳礦約2萬噸,每噸錳礦最高時能賣到1200元。”吳佳成談起昔日的“輝煌”。

在秀山,“吳佳成們”曾經是地方經濟的支柱——錳產業一度占秀山經濟總量的80%。

錳產業大力推進的同時,環境破壞日益嚴重。

吳佳成親眼看到大片林地變成荒坡:“錳礦開采,井下需要樹幹做支架,因此,當地樹木被砍得很厲害。”

作為秀山人,吳佳成雖然腰包鼓了,但環境遭到破壞讓他心裏很不踏實。

有一次,吳佳成聽幾個村民擺“龍門陣”。

一個村民說:“我昨天引水灌田,那水都是黑的。”

“是啊,不曉得這樣長熟的稻穀能不能吃!”

老百姓的憂慮,漸漸成為秀山縣領導班子的隱憂。

一次經濟運行分析會議上,縣領導直言不諱:“秀山麵臨產業發展不均衡、效益偏低等問題。”

問題雖心知肚明,但真要放棄“黑金”卻又舍不得——錳工業既是秀山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動力,更是體現領導班子政績的“加分項”。

不僅僅是秀山。長期以來,在“唯GDP”政績觀主導下,一些區縣在招商引資時,隻重當前、不顧長遠,隻重速度、忽視質量,隻重發展、不計汙染。

結果既造成了同質化惡性競爭,又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樣下去,重慶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

如何改變這種發展困境?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各區縣差異發展、科學發展、聯動發展。

秀山縣被劃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功能定位為“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帶……”

在全新定位引導下,秀山開始探索綠色經濟發展路徑。

進退

不久前,秀山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易曉明收到一封“情書”——東部一家大企業想入駐。

“我們每年能給秀山創造四億元稅收。”企業老板說。

沒想到,易曉明卻搖搖頭。

“抱歉,貴企業會產生較大汙染。我們招商引資的對象必須符合六個字——‘有實力、無汙染’。”他說。

對這樣的大項目,秀山曾趨之若鶩,為何現在卻斬釘截鐵地說“不”?

“秀山要走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路子。”在全新定位引導下,秀山縣委立誌要實現雙贏。

為此,秀山做了兩件事——讓舊產業“退得下”,新產業“上得來”。

2013年10月,吳佳成鎖上礦井,決絕地走向一片荒坡。

“縣委、縣政府正逐步淘汰傳統汙染產業——我要響應號召,關閉錳礦廠。”他說。

可是,不再從事錳工業,他又如何謀生?

整個秀山經濟,也正麵臨同一個問題——關閉了80多家錳廠後,未來秀山經濟發展大戲,誰來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