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展“升維”解碼
特別策劃
作者:韋達韜
2015年過半之際,各省區市紛紛交出地方發展“成績單”——重慶GDP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這是繼2014年之後,重慶GDP增速再次領跑全國。
重慶GDP增速連續領跑的秘密在哪裏?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對重慶發展戰略進行了‘升維’,成為重慶領跑的動力引擎。”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說。
戰略“升維”
——知道“我是誰?”,科學全麵地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長短優劣,對未來發展作出合理定位
文壇中,A和B打筆仗,一時難分難解。
情急之下,A口不擇言:“文壇就是垃圾場。”
B直接被“KO”,無話可說。
用《三體》作者劉慈欣的話來說,這是“降維”打擊。
毫無疑問,文壇和垃圾場不是一個維度。
而A不惜把B一起拉到垃圾場這個維度,不戰而“勝”。
但這個勝利是苦澀的——A也把自己降到了垃圾場這個維度。
這種“降維”競爭,以前在重慶各區縣之間沒少發生。
比如水泥產業,2007年、2008年,各區縣上馬了28條生產線。
比如LED產業,僅2011年,就有十幾個區縣上馬LED項目。
…………
“就是不管什麼企業,搶到手再說。”吳安說。
此時,生態環境被置之腦後,大家眼中隻有經濟考量。
這種“降維”競爭的後果很快顯現——
生態惡化。“渝東南、渝東北地區引進大量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生態係統遭到嚴重破壞。”吳安說。
產能過剩。“大家一窩蜂上馬相同項目,造成產能過剩。”吳安說。
如何破解這些發展困局?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
“讓各區縣從功能定位中全麵認識自己,再因地製宜進行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同發展。”吳安說。
戰略“升維”後的重慶,開始謀劃全新篇章。
任務具化
——知道“我要幹什麼?”在功能定位的全新導向下,各區縣有了具化而又差異化的發展任務,不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014年4月28日早上7點過,萬州區國本路社區幹部張德奎出了門。
他沒有選擇坐車上班,而是沿著苧溪河徒步上班。
一年多來,張德奎天天如此,因為在社區幹部的身份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巡河長。
2013年,萬州區在渝東北地區率先推出河長製——
轄區內主要次級河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設立了河長、河段長、巡河長。
“觀察河麵有無漂浮物,有無企業違法排汙,有無新增排汙口等,我會第一時間向上級反映。”張德奎說。
很快,開縣也推出河長製。
雲陽縣則推出水源保護計劃,計劃在2017年前投入數十億元。
…………
不約而同,渝東北各區縣紛紛推出自己的水源保護計劃,發生了什麼?
“因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生態涵養’。”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說。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萬州、開縣、雲陽等區縣被定位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渝東北地區是長江上遊的生態屏障,對全國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意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說,“因而要突出他們的首要任務。”
而每個功能區域中的區縣,都有各自不同的“首要任務”。
“這讓各個區縣有了具化的目標,知道了工作的著力點。”楊慶育說。
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城市發展新區,成為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
…………
“同時,這也讓全市形成差異化發展布局,讓各區縣得以特色發展、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楊慶育說。
路徑明晰
——知道“我該怎麼幹?”牢牢把握住“區域聯動,全市一盤棋”的發展路徑,形成齊頭並進局麵
2014年8月30日,一個平常的日子。
但這一天,對重慶農貿行業來說卻極不平常——江北區觀音橋農貿蔬菜市場正式關閉,整體搬遷至江津區雙福農貿城。
“這下江北要損失好多稅收了。”一時間,坊間惋惜聲不斷。
這無疑是重慶蔬菜市場的一次“大地震”。
而這場“地震”其實自2013年底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