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治亂(2 / 2)

所以漢朝初年,就因為這般經驗教訓。所以為政務從簡單,推崇的是黃老無為而治。便是日後,皇權不下鄉,也是為了這般。如果政府權力直接統治到鄉村一級,那麼行政開支成本就高的可怕。這便是後世天朝最重要的經驗教訓之一了,那還是通訊和交通極其便利之後的事情。

朝廷的統治權力就隻到縣這一級來,就算是如此。曆代儒家都還嫌行政成本太高。所以後世的儒家大臣,雖然都是儒門弟子,但是實際上抱的卻是道家那一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為而治。

朝廷最好除了收稅之外,什麼事情都不要管。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監管不力是很正常。一旦做起一點什麼事情,馬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麵效果。好事都要變成壞事,最後還是加重百姓負擔。

所以後世儒生最為堅定的就是反對變動,反對變法,反對……隻要看看古代連賑濟災民這種關天的大事上,最後能賑濟糧食有著三四成能分到災民頭上,便算是下麵的官員們有能力,有操守,有良心了。可以想見,幹起其他的事情,行政開支耗費有多少?

所以自古名臣,當地方官最得意的地方就在於不擾民而已!

由朝廷下達政令,讓全國上下來依此辦理。結果往往是好事要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喪事。不管是隋煬帝的大運河還是宋徽宗的花石綱都一樣。或許這事情本身耗費的並沒有這般大,但是下邊執行的時候,再加上執行的官員上下其手,卻是將其無限擴大化了。

便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衍生出特有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也是最經濟的方式。所謂道德治國!

隻有了解曆史背後這些深刻的隱意,才能更加的明白清楚治亂之道。而不是想當然的,用著自以為先進和高明其實卻是根本不合適的手段來治理國家。

那就是如同晉惠帝的一般的愚蠢,天下百姓連飯都沒得吃,還詫異的問為什麼不吃肉呢?

期望君王和上下官員能以道德來進行自我約束,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做法。

比如傅說在京城搞的這一係列東西,完全都是在花山縣時候的翻版。很多有心人,根本不等傅說在京城執行,早早的就到南疆取經,然後在自己轄地之中實行開來。等到傅說在京城實行開來以後,更是天下蔚然響應,不用頒布政令,而下麵的地方官都開始學習這一套了。

這般的行政成本就降低了太多,若是儒門大盛的時候,少不得要吹捧幾句無為而自化,德治天下雲雲。其實一來是整理衛生的舉動,投資少見效快,多少也算是利民之舉。二來卻是最為重要的是,卻是用實際行動來向國師表態,表忠心。用實際行動來站隊。

宋玉叔沒有想得那麼深遠,何況他這般的人,也不會用這麼誅心的角度去想人。(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