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作者:田茂永
不久前,在廣播中聽到一位曾久居德國的DJ講起當地社會的秩序時頗有感慨,據說在德國,如果發生緊急突發事件,現場的警車經常會反複廣播這樣一句話:“請大家不要慌亂,一切都在秩序中。”於是惶惶人心乃平穩下來,一切果真都在秩序中。
反過來,檢視宏觀經濟環境的最新動態,紛紜之中也仿佛會聽到一句反複廣播的話——“請大家自己想辦法,一切都不在秩序中。”
首先是歐債危機不僅沒有雲收雨住,反而有日益深化、積重難返之勢。盡管歐盟領導人在11月3日借G20峰會的舞台發聲,表態歐元區做好了救助希臘的準備,並由衷希望該國能夠留在歐元區,但前提是希臘必須嚴格遵守相關協議。但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樣的表態充其量也就是打打氣而已。說到底,歐洲各大經濟體最大的問題,還是負債過重。
目前歐元區國家政府的加杠杆化,導致過去10年來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率顯著提高,目前整個歐元區的廣義政府負債率從2000年的70%上升到接近90%,而美國同期則為93%,不得不說,歐美發達經濟體整體的債務率已經處於“高處不勝寒”的難以為繼狀態。在這樣的情勢下,舍命救希臘的活報劇能上演嗎?
掉頭再來看國內的狀況,當前正處於官方所稱的“從政府刺激到自主增長”的青黃不接的過渡時期,原有的投資拉動為主的模式由於邊際效益遞減嚴重,事實上已經宣告這一近10年來的主流GDP政績模式不得不退出江湖。盡管投資、消費和出口的532(占全國GDP構成比例)模型中,投資仍占大頭,但新增投資6成來自民間資本的數據,宣告傳統的市場經濟意識正在強勢回歸。
無需扶持,隻需服務。這是當下民間資本最想對一個強勢政府表達的意思。10多年前,苦於無法進入生產目錄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多次找有關部委表達要造車的願望,得到的反饋大意是,造汽車需要龐大的資本、長期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你現在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必然要失敗,因此不批。李書福最後無奈借媒體發聲:“請國家給我一個失敗的機會!”這才引起廣泛關注,後來得以解決進入生產目錄之後,吉利10年間快速崛起,期間竟先後吞並英國倫敦出租車和沃爾沃等發達市場的汽車品牌。如今這樣的壁壘照樣存在於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電信、石油、鐵路、港口等壟斷行業,以市場經濟之樸素意識即可判斷,這些領域放開有百利而無一害,所有的擔心都不妨用立法的形式進行約束即可。
兩廂對照,歐洲的問題在於太鬆,舉債無度,社會福利過高,整個社會創造財富的衝動太低;而國內的問題在於太緊,管製無度,稅收負擔過重,整個社會創造財富的衝動被嚴重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