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涼也是一道風景
生活
作者:李栓科
我常對喜歡出行的朋友說:沒到過西藏就不知道中國有多美,沒去過新疆就不知道中國有多大。
美麗和魅力總是牽魂的。
青藏高原上那一列列的冰川和雪嶺,在藍天和白雲的掩映下,煜煜地閃耀著。站在4000米左右的高原麵上,海拔七八千米的山峰全無想象中的高聳和仰止。
推動這座廣達265萬平方公裏的高原演繹滄海桑田故事的板塊,至今還在一刻不停地俯衝和上翹著,隻是間或猛然提速,或戛然停頓。
那一道道的山嶺和一串串的盆地,就見證了高原隆起過程中的亢然凸升和安然蠕動。
當這座高原上橫臥的山嶺超越5000米時,中國以至世界的自然格局就要重新布置;北上西進的海洋濕熱氣流被阻滯在高原的東南隅,漸生漸盛的江南魚米之鄉取代了維係數億年的回歸線荒漠;而曾經山清水秀的大西北則日漸幹涸,取而代之的是廣袤的戈壁、連綿的沙漠和星星點點的綠洲;高空橫行的西風氣流也被一分為二,千寒和荒蕪掩蓋了高原曾經的碧綠;我國自然結構的“三國演義”時代開場了。
高原的魅力遠不止地學家眼裏的滄桑嘖歎,許多自然勝景也同樣會讓我們尋常人震顫。
你看那可可西裏新青峰腳下縱列數十道的冰川,長達幾十公裏厚過30米,仍然不能熄滅火山沸泉從中噴射而出,冰火浴生的故事上演了數萬年。
五老峰西側從高達百米的冰川裏下瀉的瀑布水沫飛揚,氣勢和聲濤勝過我們熟知的任何岩石瀑布。貧瘠的自然環境催生了令人歎服的生態習性。不求擇枝而棲就連草叢安家也成奢望的飛禽,隻好在鼠洞裏屈就,而其“房租”則是寒冬時節銜枝而歸,鳥鼠同穴的景象隻有在世界屋脊才能隨處可見;就連植物也一反常態,太陽升起時植物的毛孔緊閉。以免蒸發導致水分虧損,夜間則利用白天頁片收集的微弱的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情景與太空如出一轍。
走過高原,才發現荒涼之美的含義。
無數的冰川雪嶺儲備了難以計數的淡水,還哺育了諸如長江黃河等著名的江河;喬戈裏峰殘冰造就了幽深險峻的“喀喇昆侖大道”;喜馬拉雅的冰舌卷入叢林,呈現翠綠與湛藍犬牙交錯的景象。還有那星羅棋布的湖泊,不僅收納了周邊的山影天色,或宛如城堡的鹽花或狀若堆雪的浪花,壘積在岸濱,又添豔麗。
與山巔的冷峻之美截然相反的是戈壁荒漠的幹裂之美。
佛陀沿著高山夾持著的穀地,越沙漠、進戈壁、走綠洲,進入中原大地,一係列石窟佛塔廟宇,在風沙的吹蝕中,散盡了鉛華。
出敦煌100多公裏,那延綿上千平方公裏的荒漠漆,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煜煜的黑光,若不留神,踩翻腳下的碎石,表麵黑漆戛然碎裂,裸露出本來的麵目。
甘蒙疆交界的三角區域,近千平方公裏的瑪瑙戈壁灘,在夕陽的餘暉裏,呈現五彩斑斕的幻境。河西走廊兩山發育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冰峰,雪嶺,季節性的冰雪融水潛滲砂礫石層,在遠端出露滋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綠洲,而在近端砂礫戈壁灘,開挖溝槽利用凝結水棚育葡萄,成為又一人文景觀。
吐魯番的坎兒井,也是巧妙地利用了地下潛水的傑作。風火山口的蜂巢石,見證了大自然的力量。
發現荒涼之美,是人類好奇心促就的激情再現;而記錄荒涼之美,則是我們人類毅力和忍耐力的呈示,這其中苦難和艱險可以想象,隻有堅守才能有收獲,就像戈壁灘裏種植葡萄,那是幾代人反複實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