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生產相對於工業產品生產有六大自身特點:不可間斷、不可倒序、不可搬移、是活的生命體、遵循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兩個規律、結果隻能最終一次性顯現。
曆史的教訓已經昭示我們:農業經營的主體不是政府,不是企業,而是家庭。當年“公社+社員”,是政府在種地,種到餓死人。“公司+農戶”,是企業在種地,弊端正在顯現。中國農業必須走“農戶+農戶”的路子,才是正途。目前,全國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企業大約1500萬家,這1500萬家企業平均壽命5年左右,農業企業的風險更大,大公司經營農業隨時都有破產的危險,這個風險立馬就會從社會轉嫁到政府頭上。今天鼓動兼並,到時苦果自食。
困境四:現代農業等同於農業現代化
不少人把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混為一談,以為隻要土地實現規模化,再加上現代設施、現代技術,就是農業現代化了。這種片麵的理解,很容易把農業現代化建設導入歧途。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不是同一個概念,最根本的區別是追求目標不同,現代農業追求的目標單一,就是經濟;農業現代化追求的目標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體現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五位一體。
總之,從理論層麵上看,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應著力於“五個創新”:一是內涵創新,構建一、二、三產融合,上中下遊一體,產供銷加互促的產業體係;二是外延創新,實現“三體共化、十農並進”;三是目標創新,邏輯目標追求是土地產出最大化,不同於美國的勞動力產出最大化;綜合目標追求是“五位一體”,不同於現代農業的單一目標;四是路徑創新,外延擴張帶動與內涵改造提升並重,讓劉易斯模式與舒爾茨模式並重;五是結構創新,重構農業生態係統,從廣義的生態學視角出發,使農業現代化追求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自然五大目標領域按照生態學原理在重構自身的同時,建造五位一體的整體構架。
困境五:“錢途”茫茫
“貨幣戰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在世界角角落落,唯有九億人口的中國農村還處在盲區。農村金融是農村生產生活的血脈,但是從1997年開始,原來在農村設有網點的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將分支機構撤離農村,退出農村市場,對農村實行隻存不貸,從農村“抽血”,輸向城市、輸向工業的一邊倒方針。長期以來,一些縣市存貸比高達70%-80%,中國20多年以來農貸在全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僅5%左右,印度均在20%左右,高的年份達到25%,有關資料顯示,印度農戶貸款率97.1%。印度進行過三次農業革命,過去吃不飽飯,現在成了農產品出口大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金融比較適合農業發展的需要。他們3-5個村都開辦一個政策性的銀行,為方便貸款,力求給每家都開設賬戶。剛組建不久的新一屆政府又在猛推“大眾金融計劃”,即廣泛開展為社會成員開戶活動,以此激發社會的活力,創造創業環境。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示範,值得我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