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
理論研究
作者:陳超然
【摘要】沒有誰比農民更了解自己,沒有誰比農民更清楚自己該走什麼路,也沒有誰比農民更對自己負責。農業的經營方式隻能靠農民自己選擇,是出租,是入股,是合作還是轉包,由農民自己決定。政府要做的隻可以按照經濟規律,加以引導,同時做好各種服務。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困境
糧食“十一連豐”,農民增收“十一連快”,中國農業曆經磨礪,十一年生聚,十一年發展,一路向好。但一片繁榮景象使社會長期陶醉在“衣食無憂”裏,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漸滋生、累積,正在凝結成阻礙發展的困局。
困境一:離農越遠,離現代化越近
一些人,尤其一些領導幹部長期在一個誤區裏打轉轉,認為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才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而農業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的落後文明形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離農越遠,離現代化就越近。這是一種流行廣泛的認識誤區。由此導致一些地方一些人或談農色變,或談農無言,或隻尚空談,中央的“重中之重”戰略成了“輕中之輕”。人類文明有三大基本載體,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社會分工專業化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這三大文明是人類社會所有文明的基本載體,任何文明形態都依附於這三大文明之上。理清這三大文明之間的關係是走出認識誤區的關鍵。
困境二:仿美的邯鄲學步
一些人大力鼓吹美國的大規模經營。美國的家庭農場平均3500畝,我國每戶不足十畝,美國3億多人,我國比美國多10億人,但是美國的耕地差不多比我國多10億畝。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農業:人多地少型和人少地多型,我國顯然是人多地少型的,在人口稠密的廣大農村走美國式的大型農場規模化之路顯然是不可行的。況且,土地規模化經營超過一定程度,效益就會下降。到目前為止,日本2公頃以上的農戶也僅占15%左右。以1970年的日本和美國為例,美國農民1人1台拖拉機,日本45人一台,美國勞均生產糧食是日本的10倍,而單位土地產量僅為日本的1/10。
我國不能盲目效法美國,不能違背農民意願,不能違背經濟規律,更不能違背中國的現實,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土地適度規模化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一是適應現代農業的規模要求,在產業布局、產業鏈條、組織、服務和適合工廠化生產的種養業五個方麵著力推進規模化。二是建立農地經營的準入和退出製度。農業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不熟悉情況,不掌握技術,很容易失敗。三是把經營方式選擇權還給農民,沒有誰比農民更了解自己,沒有誰比農民更清楚自己該走什麼路,也沒有誰比農民更對自己負責。農業的經營方式隻能靠農民自己選擇,是出租,是入股,是合作還是轉包,由農民自己決定。政府要做的隻可以按照經濟規律,加以引導,同時做好各種服務。
困境三:土地流轉
誠然,土地需要流轉,中國農村的土地流轉應分三個層麵:第一個層麵,需要靠行政力量推動的,我們稱之為“行政流”。這方麵,安徽蒙城、河南民權等地都有很多成功經驗。第二個層麵,需要市場推動的,我們稱之為“市場流”。在完成“一塊田”行政整合、做好確權登記頒證的背景下,是合作、是入股、還是出租,由農民按市場規律自由選擇。政府隻應做好服務,不可強行幹預。第三個層麵,需要法律推動的,我們稱之為“法律流”。如抵押、擔保、買賣是現行法律不允許的,必須在國家修改憲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依法流轉。“行政流”是“市場流”和“法律流”的基礎,隻有做好“行政流”,才能順暢推進“市場流”和“法律流”,不然將遺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