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通脹的重要性
專欄
作者:唐納文
除了歐洲地區外,全球很多國家都在經曆食品價格上升,投資者需要提防由此引發的公眾通脹預期和央行緊縮政策。
剔除食品和燃料的核心CPI往往是資深經濟學家和專業投資者們更關注的通脹指標。但是目前全球範圍內一係列相似的變化,正在促使投資者們重新開始審慎地分析食品價格變化對通脹的影響。
以美國為例,近期食品出廠價格持續攀升,進而帶動通脹上揚。中國食品生產者的出廠價格在兩年前曾處於低點,但是隨後的時間裏食品一直變得越來越貴,且保持著穩定的勢頭。即便是長期處於通縮陷阱的日本,在最近四年當中由於日元貶值食品價格出現了最快的上漲速度。在韓國和馬來西亞等亞洲中小型新興經濟體,食品同樣是主要的漲價因素。
如果要看另一麵,恐怕隻有英國和歐元區國家了。二者均沒有出現明顯的食品通脹跡象。歐元區經濟複蘇依然疲弱,因此勞動力成本和消費者需求持續低迷,抑製了食品價格。另外,在歐債危機的負麵影響逐步淡化後,歐元恢複了強勢,這極大地拉低了以歐元計價的農產品價格,進而在成本端抵消食品漲價因素。而在英國,經濟形勢要好於歐元區,但由於2015年將迎來該國大選,而食品價格是關乎民生的敏感話題,因此政治周期間接地促使政府刻意避免出現食品通脹。可這反倒印證了政府關心食品通脹。
此外,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近年來溫和的價格漲幅也引起了投資者的注意。很多農產品並不像其他大宗商品一樣存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交易市場,而是在國內市場上交易,價格受到政府管製。
不過有趣的是,即便是在國內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也存在較為普遍的漲價現象。美國國內向農民收購農產品的價格漲幅遠超其他國家。這裏要注意的是,原材料成本隻占到消費者為食品所付價格的一小部分,食品價格的更大組成部分實際上是加工、物流、倉儲、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和勞動力市場關係更密切。
消費者們對食品價格極為敏感,甚至超出了食品價格通脹實際上對經濟的影響。這並不是說食品價格不重要,即便是經濟學家也要付錢吃飯。真正的爭議在於,消費者們往往會高估食品支出在他們的家庭支出當中所占的比重;另外,消費者們還會高估食品通脹對整體通脹的影響。
其背後的原因很可能在於,消費者們購買食物的頻率遠超其他商品,於是食品價格上漲會強化消費者對食品支出增加和通脹預期。例如,消費者對兩年前買的一台電視機的價格,大概率遠不如幾天以來所買食物價格的印象清晰。
也就是說,消費者對通脹的感知程度和食品價格緊密掛鉤。隻要食品價格不斷上漲,消費者就會以為通脹形勢嚴峻。同樣的道理,另一個和食品相似的通脹要素是燃料。
總體來說,這些現象已經足夠影響投資決策了。與2008年和2011年兩次全球食品通脹高企不同的是,目前食品價格上漲會對經濟帶來較為間接、但卻更加廣泛的影響。
退回到2008年和2011年,當時的通脹形勢被公眾高估了。美國2008年時民眾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高達8%,2011年這一預期達到7%。而實際上,2009年和2012年的通脹分別為-1.3%和1.7%。
和這兩次曆史情形相比,2014年的不同之處在於勞動力市場。2008年和2011年勞動力市場疲乏,全球經濟都被失業陰雲籠罩。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雖然認為通脹會上升,但他們很難對此做出對應措施。相反,2014年勞動力市場複蘇,美國尤其明顯,人們相信工作會變得穩定,因此在預期未來通脹上升時會擴大當前開支。
雖然目前食品通脹壓力小於2008和2011年,但是加上勞動力市場的作用,通脹預期和工資上升的壓力會大於以往。這很可能引發央行行長們采取應對措施。因此,投資者們需要重視食品價格變化及其影響。
作者為瑞銀高級全球
經濟學家,魏楓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