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但奧茲莫比爾汽車廠推出的買一輛轎車便送一輛轎車的辦法,確實是讓人前所未聞,果然一鳴驚人,使很多對廣告習以為常的人為之刮目。許多人聞訊後不辭遠途也要來看個究竟。該廠的經銷部一下子門庭若市。過去無人問津的積壓轎車果真以21500美元一輛被人買走,該廠亦一一兌現廣告中的承諾,免費贈送一輛嶄新的“南方牌”轎車。奧茲莫比爾汽車廠如此銷售,等於每輛轎車少賣了5000美元,是不是虧了血本?不但沒有虧本,而且汽車廠還由此得到了多種好處。因為這些車如果積壓一年賣不出去,每輛車上損失的利息、倉租以及保養費等就已接近了這個數目。而現在,車全賣光了,資金迅速回籠,可以擴大再生產了;“托羅納多”牌轎車使用的人增多,名聲變大,市場占有率提高了;一個新的牌子“南方”牌被帶出來了,這一低檔轎車以“贈品”聞世,最後開始獨立行銷……奧茲莫比爾汽車廠從此起死回生,生意興隆。

事情就是這樣。人們都有好奇心,對新穎的東西總是充滿了躍躍欲試的衝動,在商場上,要想比對手做得更出色,你就要出奇製勝,善於營造新穎概念,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這樣更容易成為大眾的焦點,也更容易獲取財富。

雙贏,讓你贏得生意夥伴在猶太人看來,雙贏才能長贏。他們的《塔木德》是這樣教導的:“即使撤銷合同,也要確保雙贏。”

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能不能策劃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經商智慧了。大多數猶太人進行商務往來,都能夠通過巧妙調整實現雙贏。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不僅追求一個高產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項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項產出。

有人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同行是冤家”。其實不然。隻要是正當、公平的競爭,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雙贏甚至是多贏,而不一定非得弄得你死我活。下麵這個故事會告訴你這個道理。

一位偏執的商人名叫羅道夫,在他剛剛接手公司進行經營時,是個喜歡獨樹一幟的人。他常常違反行規,“一筆生意,雙方贏利”在他的意識中並沒有生根發芽,他是個我行我素的人。一向以自我為中心的猶太人羅道夫,在公司的一次研討會上,義憤填膺地發表著自己的論點,他認為競爭對手就是冤家,隻有擊毀對手才能夠生存。

別人糾正他:做生意,應該要和平競爭,互相幫助、互相推動、共同發展,才能達到雙贏或多贏的效果,這是做生意的原則。

可羅道夫當時就認為,市場競爭中對手就是敵手,與他分享勝利果實成不了氣候。別人追根究底,他坦白了自己固執己見的原因:其一,雖然同行業中大家想要公平競爭,但在同行中存在的秘密,他卻根本不會與你分享。其二,同行中彼此都在刺探情報,然後神神秘秘地製定策略,搞突然襲擊。其三,同行中沒有不想為本企業獲取最大利潤,並想方設法占領市場份額,與你爭搶同一份蛋糕的。其四,市場終有飽和的一天,容納不下更多的商品,同行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潤,心中都打著吃掉對方的算盤,以保有自己的利潤空間。所以,他們都會以強製弱,以強滅弱。別人聽到他的這一番解釋,便對他的經營作風有些理解了。知道了他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和他通常采用詆毀、攻擊和欺騙等手段的原因。研討會開了一小時就宣告結束,由於羅道夫始終堅持己見,許多合作夥伴不歡而散,而後與羅道夫分道揚鑣,從此羅道夫在生意場上屢屢失敗。經過這樣的打擊,羅道夫清醒過來了。他重新理順頭緒,糾正了自己的觀念,每做一筆生意,首先考慮怎樣才能夠獲取雙贏和多贏的效果。

這樣,沒有幾年,羅道夫公司的產品就遍及世界各地了。創辦公司、經營公司就是想要賺錢,從羅道夫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做生意如果隻是為了自己的發展,不與合作夥伴為實現雙贏而精誠合作,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甚至會導致失敗。

在買賣中把握雙贏的技巧,這是大多數猶太商人采用的手段,從而使得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猶太人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兩軍相爭,你死我活,非勝即敗。在市場競爭中,誰都想勝不想敗。參與市場競爭的各個公司是“敵手”。他們在彼此競爭中帶有保密性,偵探性,獲勝性。倘若市場不能容納全部競爭者時,任何企業都想保存自己而“滅掉”對方。即使市場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他們也還是都想以強“敵”弱。

第二,過去,公司為了賺錢,總想獨霸市場,一心想著擠垮同行。他們在處理與同行的關係上,多是互相詆毀,互相攻擊,互相欺騙。不僅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堅持“三十六行,行行相妒”。如今,現代社會的企業,提倡競爭,鼓勵競爭,但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起發展。

第三,雖然競爭公司間有點像戰場上的“敵手”,但就其本質來說是不一樣的。公司經營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作貢獻,公司的產品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司賺的錢也被國家、公司和員工三者所用,公司間的競爭手段必須是正當合法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公司之間完全可以相互幫助、支持和諒解,應該是朋友。

第四,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同行業的公司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競爭對手在市場上是相通的,不應有冤家路窄之感,而應友善相處,豁然大度。這好比兩位武德很高的拳師比武,一方麵要分出高低勝負,另一方麵又要互相學習和關心,勝者不傲,敗者不餒,相互間切磋技藝,共同提高。

第五,在市場競爭中,對手之間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竭盡全力與對手競爭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競爭中一定要運用正當手段,也就是說,隻能通過質量、價格、促銷等方式進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決雌雄,切不可用魚目混珠、造謠中傷、暗箭傷人等不正當手段損傷對手。

第六,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市場的廣闊與多元性,使得一個有靈敏頭腦的老板,不必為自己受擠而妒火中燒,而應果斷地避開眾人,不畏踏上冷僻的羊腸小道,一樣能夠到達光輝的頂點。

現代社會,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市場形勢此時可能對甲企業有利,眨眼間就可能變得對乙企業有利。所以,我們應“風物長宜放眼量”,不應當以一時勝負來論英雄,更不可以因一時失利而遷怒競爭對手,隻有培養起“同吃一塊蛋糕”的雙贏思維,才能贏得更多的生意夥伴,而他們,會為你帶來更多財富。

優質要優價,莫一味薄利多銷猶太商人精明無比,他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人都更擅長做生意,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經商法則,其中,“以厚利取勝”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點與我們通常的想法完全相反,很多國家都把“薄利多銷”作為一個牢不可破的經商法則,而猶太人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薄利多銷是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無形枷鎖,是會阻礙自己賺取更多財富的。

猶太人的經營理念就是突出自己商品的優勢,盡量告訴消費者它的好處與特別之處何在,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出高價購買自己的商品。在猶太人的公司裏,老板經常會遞給自己的員工厚厚的一摞資料,然後對他說:“請用我們的資料去說服消費者吧,我們的商品是最好的,你一定能成功的。”假如你看看資料下方的價格,你一定會大吃一驚:“這麼貴,誰買?”但是,猶太老板會很有信心地對你說出很多道理,說高價出售是何等的正確,並且給你舉出無數的例子讓你相信。

猶太人認為:壓低價格,是對自己的商品沒有信心的表現,通過出售廉價的商品致富是不明智的。因此,猶太人總是盡量讓自己的商品顯得與眾不同,並抬高商品的價格,以此作為賣點來吸引消費者。亞利桑那州大峽穀沙漠中的麥當勞就是一個例子。

在亞利桑那州大峽穀沙漠中,有一家麥當勞的分店。雖然這裏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其他飯店的價格,但是遊人對它都很感興趣,他們總喜歡在這裏解決飲食問題。人們似乎根本對價格毫不在乎。在店堂裏有醒目的“誠告顧客”:由於本地經常性缺水,所需用水是從60英裏以外運來的,其費用要高出常規的25倍;為雇員緊缺考慮,我們需支付較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資;為了在旅遊淡季也維持營業,本店還得承受季節性虧損;又由於遠離城市,地處偏僻,本店的原料運輸昂貴;所有這些因素使本店的價格昂貴,但我們為的是向您提供服務,相信您會理解這一點。話說到這個份上,理由再明白不過了。遊人盡管吃著“最貴”的漢堡包、熱咖啡、土豆條,反而覺得錢花得“值”。他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服務。

從這家麥當勞的經營方式上,我們就能看出猶太人的經營智慧。他們的精明之處就在於他們懂得推崇自己的商品,讓顧客覺得它的獨特與價值,讓他們高高興興地為自己的高價埋單。

無獨有偶,美國最大百貨公司之一梅西百貨公司也是如此,它是由猶太人施特勞斯創辦的。它出售的日用百貨品總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類商品價高50%左右,但它的生意仍不錯。如1993年它銷售額為上億美元,在當年全美100家最大百貨公司中,排名第26位,但它的利潤值為544億美元,是第4位,與排第3位的年銷售額341億美元的凱馬特百貨公司的利潤相差無幾。高價厚利的原則為它打開了致富的道路。

猶太人的信條是“決不廉價出售我們的商品”,因此猶太商家之間幾乎從不開展價格戰。對於這一點,猶太人有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同行之間開展價格戰,通過不斷降價來增加銷量相當於是飲鴆止渴。因為市場容量有限,大批廉價商品進入市場會迅速加快市場的飽和度,最終無法容納更多的商品。廠家再生產出來的商品就無法大批量的進入市場,導致商品的滯銷,而且微薄的利潤也會導致大多廠商入不敷出,無法維持長久的經營。所以,薄利競爭的後果就是可能導致廠商大批的倒閉,讓商家的路越走越艱難,最終無利可圖。

猶太人認為采用價格戰增加銷量是下等的營銷策略。因為薄利以後的效果就是賣3件商品所得的利潤隻是1件商品的利潤,這樣不是事倍功半嗎?上策是經營出售1件商品,應得1件商品的利潤,甚至是兩三件的利潤,這樣可以節省出各種經營費用,還可以保持市場的穩定性,並很快可以按高價賣出另外兩件商品。

“薄利就是把繩索往自己的脖子上套,是大家在比賽自殺,這是死亡的大競爭,”猶太人大聲疾呼,“這是愚蠢至極的行為。”因為“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種思想已深植人心。如果在這種形勢下,你仍一味地追求低價,你的商品就是“地攤”貨,難上檔次,與名品、精品無緣,這樣你就會失去很多有錢的,能夠大手筆地消費的顧客了。而且一旦消費者對你的商品的印象定型,把它化為低檔次商品,以後你再想扭轉別人的這種看法就是極為困難的了。所以,猶太人建議價格一定要標得理直氣壯,該高時就要高,不要害怕沒有買主。

當然,猶太人並不會隨便濫用這種“厚利適銷”的營銷方式,他們對於行業的選擇是有講究的:他們通常選擇那些昂貴的消費品來經營,如珠寶、鑽石等,因為這樣的商品更能發揮這種經營方式的優勢。同時,在金融證券、信貸投資、媒體報紙等這些厚利乃至暴利的行業也處處可見猶太人的蹤影。

慈善是一項致富的事業當今這個時代,一提起慈善,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認為慈善不過是有錢人假惺惺的作姿態而已。不可否認,確實有那麼一些假慈善的人或者機構,試圖利用慈善的幌子,從中獲取一些利益。不過,除去這些卑劣的小人,慈善依然是一個值得人類發揚的品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可以自由支配的錢財,分與那些需要的弱者,那麼慈善則是一種最明智、善良的致富方式了。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一直以來,慈善都是猶太人恪守的一項傳統,久而久之,便成了這個民族的習慣。

對於猶太人而言,財產是上帝賜予的,可以收回,也可以分給真正需要它的人類。所以,猶太人沒有把錢看得很重,樂善好施是猶太人的本性。他們並不考慮自己捐的款會怎樣被使用,也不會考慮自己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回報,這些慈善的活動是本能而已。同時這些慈善活動也表現了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做金錢的奴隸。

猶太人的民族意識很強烈,他們不能在同胞需要救濟的時候,表示漠視。當其他猶太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都會慷慨相助,不會吝嗇身外之物。如今,這種優良的習慣已經被一代一代遺傳下來,成為了一種善良的理財途徑,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美國猶太商人施特勞斯,他從商店記賬員開始,步步升遷,最後成為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的總經理,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