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在19世紀末唯一能跑長途的隻有火車,但火車晚上不運行。在這種讓人幹著急的情況之下,巴魯克在火車站一個人承包了一列專車,火速趕到自己的辦公室,做了幾筆讓人羨慕的生意。就這樣,在其他投資者還處於睡夢中時,巴魯克卻已經抓住機遇,大大地賺了一筆。

其實這種機遇並不是單單為巴魯克提供的,隻是很多人都沒有發現它,因此隻能與大好良機擦肩而過。在機遇麵前人人平等,不要總是抱怨命運的不公,總覺得運氣偏愛那些成功人士,其實你比他們缺少的並不是運氣,而是對機遇的敏感度。想想看,你有沒有謹小慎微地留意身邊每一個可能隱藏商機的小細節?

要知道,大千世界,到處都充滿了商機,關鍵是要充分運用自己靈活的頭腦和敏捷的思維去捕捉商機,開拓市場。

猶太民族被稱為“唯一縱貫五千年、散居五大洲的世界性民族”。在長達2000多年的散居生涯中,他們四處漂泊,屢遭劫難。正是這種特殊的經曆,造就了猶太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無與倫比的適應能力。世代為商的猶太人才思敏捷,善於判斷並富有冒險精神。他們常常以生意為立足點,從一個國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他們麵對陌生的環境,努力尋找發展自己的契機。一旦發現了突破口,哪怕隻有1%的希望也絕不放棄。下麵這個例子就說明了猶太人如何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對商機感冒的。

美國一所著名學院的院長,繼承了一大塊貧瘠的土地。這塊土地,沒有具有商業價值的木材,也沒有礦產或其他貴重的附屬物,因此,這塊土地不但不能給他帶來任何收入,反而成為支出的一項來源,因為他必須支付土地稅。

州政府建造了一條公路從這塊土地上經過。一個猶太人剛好開車從這裏經過,看到了這塊貧瘠的土地正好位於一處山頂,可以觀賞四周連綿幾公裏長的美麗景色。他還注意到,這塊土地上長滿了一層小鬆樹及其他樹苗。他以每畝1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塊50畝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蓋建了一間獨特的木造房屋,並附設一間很大的餐廳,在房子附近又建造了一處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線建造了十幾間單人木頭房屋,以每人每晚3美元的價格出租給遊客。餐廳、加油站及木頭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就淨賺了15萬美元。

第二年,他又擴大了自己的經營。他增建了另外50棟木屋,每一棟木屋有三間房間。他把這些房子出租給附近城市的居民們,作為避暑別墅,租金為每季度150美元。而這些木屋的建築材料卻根本沒有花他的錢,因為這些木材就長在他的土地上。另外,這些木屋獨特的外表正好成為他的擴建計劃的最佳廣告。

故事至此還沒有結束。在距離這些木屋不到5公裏處,他又買下占地150畝的一處古老而荒廢的農場,每畝價格25美元,而賣主則相信這個價格是最高的了。

這個猶太人馬上又建造了一座100米長的水壩,把一條小溪的流水引進一個占地15畝的湖泊,在湖中放養許多魚,然後把這個農場以建房的價格出售給那些想在湖邊避暑的人。這樣簡單的一轉手,他就賺進了25萬美元。

本來一塊廢地,到了這個猶太人手中,卻變成了一塊寶地,為他掙了大量的錢財。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商機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敏銳的頭腦。猶太人就非常注重思考,注重創造商機。猶太商人常常嘲笑那些不善於把握機遇的外國人。在美國,猶太人之所以能在商業界劃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星空,按照美國學者傑拉爾德·克雷夫茨的觀點,是因為“猶太人具有長時間磨煉出來的經商才幹和對持續不斷的迫害的高度警覺,他們常常選擇在供求的某一環節上滿足人們需要的靈巧職業和企業”。

獨具慧眼,挖掘潛在商機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財富,每個人都渴望機會來到我們身旁。殊不知,其實機會無處不在。隻要我們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潛在商機,我們就能賺到錢。當然,這需要你具有與眾不同的慧眼,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有一家猶太人在美國開了一個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可是他們不怎麼走運,剛開業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這家縫紉機廠在戰爭中生意蕭條,工廠主傑克看到戰時百業俱凋,隻有軍火是個熱門,而自己卻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的潛在市場,他告訴兒子,縫紉機廠需要轉產改行。

兒子問他:“改成什麼?”

傑克說:“改成生產殘廢人用的小輪椅。”

兒子當時大惑不解,不過還是遵照父親的意思辦了。經過一番設備改造後,一批批小輪椅麵世了。隨著戰爭的結束,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和平民,紛紛購買小輪椅。傑克工廠的訂貨者盈門,該產品不但在本國暢銷,連國外也來購買。

傑克的兒子看到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財源滾滾,在滿心歡喜之餘,不禁又向其父請教:“戰爭即將結束,小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要量可能已經不多。未來的幾十年裏,市場又會有什麼需要呢?”

老傑克成竹在胸,反問兒子:“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進一步指點兒子:“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身體健康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器材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小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材。最初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老傑克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堅信父親的超前意識,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材。結果就在戰後十年左右,健身器開始走俏,不久便成為熱門貨。當時傑克健身器材在美國隻此一家,獨領風騷。老傑克之子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傑克家庭進入到億萬富翁的行列。

一個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躋身進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而從這個工廠的發展史中,可以知道,正是傑克善於洞察先機,挖掘潛在的市場,才能總在別人前麵搶到機會,為自己帶來財富。

無獨有偶,另一位聰明的猶太人也是抓住二戰後的機遇成功的。隻是,他抓住潛在機遇的方式與傑克不同。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於是,美國的建築業迅速發展,磚瓦工的工價也在上漲,這對於失業者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一貧如洗的邁克為了生計也從明尼亞波利來到了芝加哥。他看到招工廣告後,卻沒有投入到應征當磚瓦工的競爭洪流中,而是在報紙上刊登了“你能成為瓦工”的廣告。

邁克根據自己的想法,租下了一間店鋪,還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當老師。他又買來1500塊磚頭和一堆沙石作為教材,開展培訓業務。一時間,許多工人蜂擁而至,出高價受訓。邁克因此發了財,他10天就獲利3000美元,這等於一個瓦工200天的收入。

許多猶太商人都懂得使用這一策略,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20世紀70年代末,歐洲人就製造出來了“魔方”。當巴西人從報刊上看到歐洲玩“魔方”的消息後,許多廠家都捕捉到了仿製“魔方”來填補東方市場空白的機遇。於是大家紛紛行動,派人到歐洲考察,了解“魔方”的生產情況。猶太商人科萊爾敏銳地發現為生產“魔方”創造條件也是一個機遇。於是,他靈機一動,迅速讓他的哥哥從歐洲將生產“魔方”的技術資料電傳至巴西聖保羅,同時在聖保羅四家電視台同步播放“你想生產‘魔方’嗎?科萊爾公司將為你提供全套技術資料”的廣告。一時之間,上百家塑料廠盈門爭購,一度蕭條的科萊爾公司,一夜之間轉衰為興,大賺一筆。

可見,率先發現潛在的商機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利潤。在如今這個年代裏,機遇與挑戰並存,風險與收益共生,商場上的競爭如同戰場角逐般激烈殘酷。能夠抓住商機者,往往得益於他們創新的思維方式。

當一個為眾人共得的大機遇出現時,往往也可以給自己帶來贏利的契機。但是能否抓住這一潛在的契機,關鍵在於能否“獨具慧眼”。猶太商人的生意經是,隻有靜觀形勢,耐心等待,不忙於一時競爭,才能冷靜決斷,抓住時機,實現自我追求的目標。

敢想敢做,不要錯過商機人生總是在不斷地尋找機會,但是當機會來臨時卻又總是畏首畏尾,缺乏動手去做的勇氣和魄力,於是機會又和我們擦肩而過。在商機麵前,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錯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會失去這個可能讓你賺大錢的機遇。隻有勇敢嚐試,才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經驗和機會,才能將金色的夢想化為現實。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就是一個善於發現良機並且敢想敢做的人。哈默16歲的時候,他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但標價卻高達185美元,這個數字對哈默來說是驚人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機遇不放,向在藥店售貨的哥哥哈裏借款,買下了這輛車,並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兩周以後,哈默不僅按時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哈默的這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但當時對他來說卻屬“巨額交易”,在這筆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獨自開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經過漫長旅途之後,風塵仆仆地抵達莫斯科。哈默在蘇聯的考察中發現,這個國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們卻餓著肚子,為什麼不出口各種礦產品去換回糧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寧提出建議,並很快得到了列寧肯定的答複,於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亞地區開采石棉礦的許可證,從而成為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美蘇之間的易貨貿易也由此開始。哈默通過他後來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國聯合公司溝通著30多家美國公司同蘇聯做生意。一個偶然的發現,使哈默又萌生在蘇聯辦鉛筆廠的念頭。有一天,他順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支鉛筆,但商店裏隻有每支售價高達26美分的德國貨,而且存貨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樣的鉛筆在美國隻需3美分。於是他拿著鉛筆去見蘇聯主管工業的人民委員克拉辛說:“您的政府已經製定了政策要求每個公民都得會讀書和寫字,而沒有鉛筆怎麼辦呢?我想獲得生產鉛筆執照。”克拉辛答應了他的要求。

於是,他以高薪從德國聘來技術人員,從荷蘭引進機器設備,在莫斯科辦起了鉛筆廠。到1926年,他生產的鉛筆不僅滿足了蘇聯全國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哈默從中獲得了百萬美元以上的利潤。

20世紀30年代哈默從蘇返美時,美國正處在經濟蕭條時期,所有企業家都在為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卻在尋找新的機會和市場。那時羅斯福正在競選總統,他聽說隻要羅斯福登上總統寶座,1919年通過的禁酒令就會被廢除,以緩解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隨著產酒高潮的到來,酒桶的需求量將會空前增加,而市場上卻沒有酒桶。於是他不失時機地從蘇聯訂購了幾船桶板木,在新澤西州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當禁酒令廢除之日,他的酒桶正從生產線上滾滾而出,被各酒廠高價搶購一空。繼而他又幹上釀酒生意,他生產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價廉而享譽美國。

1956年,哈默58歲。哈默覺得自己要退休了,就移居到了洛杉磯,準備用遊泳、日光浴等活動來消磨自己的餘年。

沒想到財神又一次把他拖了回來,把他投入到他一生最賺錢的行業——石油行業。有位朋友告訴他: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請求哈默給予幫助。對石油行業還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給該公司5萬美元作為嚐試,讓該公司鑽兩口油井,將來得到的利潤各占一半。哈默的想法是,如果這兩口井出油,那樣利潤就會滾滾而來。但是如果這兩口井是幹井,這筆錢也可以根據當時的規定,作為虧損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

幸運的是,這兩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漲了。初次嚐試的成功,使哈默對石油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57年,他幹脆把借給該公司的貸款轉化為股票,成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東,當上了該公司的總經理。石油鑽探事業畢竟是一項冒險性很大的行業。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幾乎用完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但仍無所建樹。哈默計劃集中餘力,攻克難點。這計劃引起了一個名叫鮑勃的青年地質學家的注意。他建議哈默:舊金山以東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了的地區,該地區可能有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應該把它租下來。哈默仔細思考之後,決定接受他的建議。

哈默彙集了一大筆錢,投入了這一冒險活動。這個地質學家挖井定位在離那幾口廢井大約600英尺的一塊空地上。當鑽到8600英尺的深度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價值2億元。幾個月以後,又在附近鑽出了一個蘊藏量豐富的天然氣田。哈默也因此大賺了一筆。

1966年,正值利比亞政府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西方石油公司也不例外,來到了盛產石油的利比亞來參加這次投標。來自9個國家的許多公司參加了這次投標。哈默要同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爭奪,似乎有點不自量力。這些石油巨頭一舉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轟炸機改造的飛機趕來了。他采取了獨特的投標方式。他別出心裁,用紅、黃、綠三色彩綢做成了投標書,正好和當時利比亞的國旗顏色一樣。並且,他還在投標書中特別標注: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標,公司將為國王先祖所在地的綠洲造一個漂亮的大花園。憑借這樣的構想,哈默一舉得到了兩塊租借地,使那些頗有名望的競爭對手大吃一驚。

哈默成功地創造了開發利比亞石油的機會。但是,這兩塊租地很快成了哈默煩惱的源泉,鑽出的前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見的幹井。但是,每打一口井的花費就要300萬美元,另外還得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向利比亞政府的官員繳納不可告人的賄賂金。董事會裏有些人開始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連公司裏的第二大股東裏德,也主張應該撤退。哈默不聽眾人的議論,仍然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質家采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終於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有一口井的年產值73萬桶,是利比亞最大的一口井。利潤開始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哈默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在他去世時,他存在銀行裏的財產數額驚人。

哈默有一雙善於發現機遇的眼睛,並且具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對於每一個機遇,他都決不放過,不論它有多麼困難,存在多少風險,他都敢去實現。正因為如此,他才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