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台灣
風尚電影
作者:空色的暖昧
十六天的旅行,一萬張照片。從台北到高雄,從七星潭的海灘到多良的車站,從關山大片綠色的麥田到墾丁鵝鑾鼻的白色燈塔下-----
台灣讓我知道,有些地方,真的會超出你的想象,讓你能夠以如同喜歡一個人一樣的心情,喜歡上它。而喜歡它,也是一種幸福。
慢慢的台灣
在世貿天階因為拍照而相識的台灣姑娘,在朋友圈裏寫到:“和北京相比,台北就像慢鏡頭。”
確實如此。
在去台灣旅行之前,心中想像的台北,是一個如東京一樣繁華的世界。而我看到的台北,更像是八十年代的北京。老舊的房屋、古老的店鋪招牌,穿著樸素校服的學生騎車穿過狹窄的街道。
當大陸城市的發展速度像高鐵一樣時,台灣卻像綠皮火車一樣,慢慢的,慢慢的。慢到讓你可以看到時間在那些老房的屋簷上走過,在那些無名的街頭小吃的老湯裏走過,在每個台灣人禮貌點頭的笑臉上走過。
不論何時,在市中心的誠品書店裏,到處都是隨意坐著看書的人。他們的時間在字裏行間慢慢地度過,在手邊的熱咖啡飄出的香氣中慢慢地散開。
在台灣東部海岸線的火車上,偶遇了一群南下旅行的台灣老人。帶隊的老人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們的生活。他們已經六七十歲了,但是仍希望去看更多的風景。“每次出來,哪怕隻去一個地方也好。”
老人頭發已經花白,但很有精神。他招呼同伴,照看行李,聯係預約的旅館,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現在出來坐火車也很方便,雖然慢一點,但是正好可以看看沿途的風景。”
越慢越美麗。這就是台灣。
暖暖的台灣
常常會被人問起,到台灣旅行,最大的收獲是什麼?那些如畫一樣的風景隻是在頭腦中閃過,留下來的是熱情好客的台灣人。
初到台北,搬著行李箱從機場大巴上下來時已是深夜,台北捷運站的門前卻依舊人來人往。四周高樓林立,燈火通明。這裏是台北的市中心。
夜晚的環境和陌生的街道讓初來乍到的我感到些許不安。正辨別方向時,一個路過的年輕人很隨意地問到:“在找什麼地方嗎?”。
似乎並不是陌生的城市,而是回到鄰裏間熟悉的家鄉。隻不過是一個陌生人幫助另一個陌生人的簡單故事,卻讓我霎時對這個城市產生了好感。
我們在羅東住進一家清新的民宿。略顯擁擠的客廳就是待客的前台。一隻名叫“小三”的小狗搖著尾巴過來迎接我們,4隻懶散的大貓各自窩在客廳的各個角落。女主人穿著舒適的居家服,披著一個棉麻的披肩,為我們收拾房間。
好像並不是旅店,而是到隔壁阿姨家裏做客。
得知我們要去蘇澳泡冷泉,男主人執意要載我們過去。他個子不高,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他到過北京多次,推廣他們的民宿。他說他們很歡迎大陸的遊客。
在旅程中,接觸的每一個台灣人都讓我覺得,他們愛著這片土地,他們希望到這裏來旅行的人,也會愛上這個地方。而他們給與客人的,總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妥帖的溫暖和關愛,讓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