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文明的尺度
專欄
上世紀80年代末筆者曾到河北磁縣采訪一起盜墓案。磁縣是古城,曆史悠久,文物甚多。在所有堆積如山的文物中,有一樣東西給我印象頗深,就是一組北魏茹茹公主墓中的陶俑,陶俑展示了公主生前的各種生活用物,其中就有公主用的廁所,令人驚異的是這2000年前的廁所造型與現在農村的旱廁所毫無二致。2000年天翻地覆,而廁所卻毫無變化,這令人十分驚詫。
其實從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看,真正的文明社會起於近幾百年,而廁所的進步也就是這幾百年的事,甚至可以說廁所是社會文明的一個尺度。在古代社會,中國人解決上廁所的問題似乎要好於歐洲各國。近幾十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平原發掘的3000多年前的中國早期文化城邦宮殿二裏頭遺址中可以看到木製暗渠和陶製的排水管道。唐、宋城市中也有排水管道係統。古代中國一般人家方便是在家中臥室內備有恭桶,富豪家有專門解決排泄問題的廁所。
中國古代人排泄問題解決得相對好些主要應歸功於中國人良好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即充分利用人畜糞便為農業有機肥。唐宋時城市中已經有人操持糞業,專門為人清理廁所,而且收入頗豐。這種生產與生活相結合的良性循環,一方麵解決了人們生活居住環境問題,另一方麵解決了農業耕地肥力不斷下降問題。使中國這個古老的農業文明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不過現在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過度使用化肥使中國耕地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有機質含量還不及歐洲耕地的一半。糞便處理不當,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工業汙染、農業汙染、生活汙染三大汙染源之一。
歐洲中世紀時人們上廁所問題處理得相當糟糕。上個世紀初羅伯特·路威教授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寫道:十六七世紀的巴黎雖然是歐洲的時尚之都,但滿街都是穢物。巴黎人的便壺是隨便在窗口向外倒的,毫不顧及行路之人。中下階級中人更不講究,隨地便溺。
後來歐洲進入工業化時代,城市文明高度發展,廁所文明就遠遠超越中國。1519年,法國諾曼底省立法規定,所有房屋都必須建造廁所。之後,法國議會通過法令,要求全國所有的居民房必須建造廁所。1739年巴黎出現“男廁”、“女廁”的區分。1848年,英國的第一部衛生法對廁所的修建規定了明確技術標準。現在中國人出國到歐美諸國,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論走到哪,廁所總是比國內幹淨得多。
中國人廁所文明的落後突顯於上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外國人到中國旅遊最頭痛的就是廁所。參觀遊覽時寧可憋著回飯店也不肯在外麵忍受廁所的肮髒。廁所問題始引起領導的重視,而國人廁所的改善也始於此時。先是涉外旅遊景區廁所的改造,後來逐漸惠及一般平民的公共廁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林兆華和知名導演曾共同推出話劇《廁所》,演繹幾十年來北京廁所的變遷。雖然現在中國城市廁所有了不小的改善,但還遠未到良好的程度。
一是國人觀念落後。仍視廁所為不潔之地,若某地建一高級公共廁所,則輿論群起而攻之,謂為“奢侈浪費之舉”。二是不會管理。北京市為改善郊區旅遊景區的環境曾下血本建設了一批高標準公共廁所,但沒兩年就基本破敗了,要麼封閉不用,要麼汙穢不堪。三是國人沒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更有甚者,有些人在公共廁所裏見什麼拆什麼,水龍頭、掛衣鉤、手紙、洗手液,統統拿走。中國公共廁所的損毀率堪稱世界奇觀。北京市官員也無奈地說,北京公共廁所硬件上敢與國外比,但軟件L差得太遠,一卷手紙放進去幾分鍾就沒了。而日本公共廁所中具有便蓋加熱、暖風幹燥、殺菌等多種功能的智能馬桶普及率已經高達90%。人們如廁後還會放出檸檬香味驅走如廁尷尬。公共廁所中這種高配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
搞管理的人都有一個習慣,看一個單位的管理狀態,進這個單位的廁所看看就基本上有個判斷。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其文明程度不僅表現在高樓大廈上,更體現在國民的素質修養上。廁所也是一個國家的文明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