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向街:一家書店的商業逆襲(1 / 2)

單向街:一家書店的商業逆襲

文化

作者:董美圻

2006年,許知遠和另外12位朋友共同創立了單向街圖書館(One Way StreetLibrary),地點在圓明園東門內左右間咖啡西邊的一條長廊。

“單向街”的名字源自德國文學家瓦爾特·本雅明的一本著作《單向街》。

單向街以高品質的書籍推薦、免費的文化沙龍而聞名。這裏不隻是書店,更是一處理想主義者營造的烏托邦。它有一句很吸引人的標語:We read the world。

2009年10月,單向街搬遷至藍色港灣;2012年,搬遷至朝陽大悅城,並增加了三家分店……正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重塑了整套理解世界的方法,單向街也開啟了重塑之旅:如今進化為一個多元文化品牌——單向空間,在單向空間的大框架下,被分解出:新媒體、“單係列”產品、Young thinkers三條產品線。

傳統書店風雨飄搖的互聯網時代,“單向空間”借助資本的力量,在結構和商業模式上大膽創新,最終走上了逆襲的道路。

今年,依賴合夥人自掏腰包供養多年的”單向空間”,終於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這間以精神補給為主旨的獨立書店,在獲得“摯信資本”千萬美元後,正式進入商業化運作,並在單向空間的大框架下,衍生出“單係列”產品和“微在”新媒體平台。

說到底還是用戶

單向空間創始人、CEO於威穿著深色洋裝,坐在單向空間咖啡館的沙發裏,瘦高的許知遠孩子似的在於威身邊,眼睛在亂蓬蓬的頭發中閃閃發光。影響過很多年輕知識分子的單向街書店,如今進化為一個多元文化品牌——單向空間。

單向空間裏所見的一切,幾乎都是“單係列”產品。書架上的《單讀》叢書,已經出版到了7冊。《單讀》每期設一個主題,由許知遠和一些著名知識分子共同撰寫而成。叢書《單談》則是將曆次活動嘉賓的精彩演講,彙集成書出版。書架前還擺放著很多生活用品、行李箱、文具等,這些是單向空間與設計師合作的“單品”係列,意在將具有知性和感性的的物品與生活結合。“單廚”,則是每個空間內的咖啡和美食產品。

新媒體,是於威和許知遠的強項,也是“風投”對單向空間最有信心的產品。早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浪潮之際,許知遠和於威帶領鄒波、葉瀅等人組建的內容團隊,曾經為E龍網(轉型商旅業務前,E龍網曾經是門戶網站)搭建了文藝板塊,較早地參與了互聯網內容的操作。離開E龍之後,於威受聘搜狐,做了5年內容主編。在這期間她已經洞察到門戶網站的缺陷:

“當時看到微博出來,搜狐就‘標配’了一個微博,但是因為沒有理解微博的核心意義,所以完全沒有競爭力。我當時就覺得,沒有細分的內容,對讀者的興趣進行強暴的方式,總有一天會被淘汰。”

智能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於威離開搜狐後在《彭博商業周刊》做了_一年的移動媒體。就在事業風生水起的時候,為了愛情,於威和先生回德國生活。對於一個工作狂而言,相夫教子的生活顯然過於單調乏味了。2014年初,當許知遠向她透露有風投看中單向空間,於威便義不容辭地帶著4歲的女兒漢娜,和醞釀已久的新媒體創意,回到中國。

創建“微在”,是回國之後於威最興奮的事情。9年來,單向空間做的660場沙龍,前後多達11萬人次參加,但是這些用戶很長時間沒有被整合、利用起來。“微在”的出現,讓單向街的擁躉有了隨時隨地的歸屬感。

“微在”的原型是美國的BuzzFeed網站——一個新聞聚合網站,也被譽為媒體行業的顛覆者。BuzzFeed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現代媒體王國,它的成功是因為其易於分享的故事和列舉式的內容,其中混雜了普利策獲獎作者、嚴肅新聞和貓、狗、笑話等。

於威解釋道:“自始至終有思想,又有趣,與時俱進的媒體,是同樣生活態度的‘邊緣的主流’群體的需求,現有媒體很難滿足,而‘微在’的機遇,也正在這裏。”

移動互聯時代,人們碎片式獲取、消費新聞,娛樂信息的渠道,絕大多數來自社交媒體。年輕人需要能表達“存在感”的地方,“微在”通過分享高冷、或高雅的新語言(社會價值觀)帶來一種社群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