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彭嶽正在趕往京城的路上,因為東南的抗倭戰爭,已經接近了尾聲了,彭嶽再留在那裏,也是沒有什麼作用了。
東南沿海這場倭亂,其實說不上什麼大的戰爭,因為遠沒有出現幾萬人對砍的壯觀景象,但是它同樣悲壯,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國侵略的一曲壯歌,它顯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決心。
由於彭嶽對私通倭寇采取了極為嚴厲的懲罰措施,而且下令暫停對外通商貿易,所以東南沿海的倭寇一時難以獲得充足的補給,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上岸搶奪。
而彭嶽要的,就是這種結果。他知道這幫人不像農民起義軍什麼的,沒有搶地盤的想法,也沒有搶地盤的實力,所以彭嶽要做的,就是把這幾萬的倭寇海盜一一消滅。
由於之前對徐海、汪直等人采取的措施,倭寇的力量遭受了很大損失,所以解決起來也相對容易些。
麵臨的難題無非就是倭寇單兵作戰能力強和流動性過大,所以彭嶽製定的措施很簡單:見著就殺,不玩什麼招數,反正就幾萬人,砍死一個是一個。
當然,話雖是這樣說,但彭嶽也希望己方的損失越小越好,於是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戚繼光身上,讓他好好練兵,鍛煉出一支戰無不勝,殺得倭寇魂飛魄散的軍隊。
事實證明,戚繼光果然沒有讓彭嶽失望,他發明的鴛鴦陣,簡直就是近身格鬥的“無上絕學陣法”,殺得倭寇是片甲不留,再有彭嶽從京城帶來的火銃隊的配合,簡直是如虎添翼,無論是遠戰還是近戰,都打得倭寇落花流水。
而倭寇也不是什麼正規軍隊,所以戰法也不算太高明,基本上就是聲東擊西、事先埋伏、占據有利地形、流動作戰等招數,可當這些招數被一一識破後,就再也沒有什麼新招了,畢竟隻是一群烏合之眾,也沒什麼攻城略地等大的戰略意義思考。
說到底,他們的目標,無非是多搶些東西,多搶些人罷了,從他們製定這個目標開始,就注定了他們終有一日會被消滅的結局。
他們也隻能倚靠超強的武力戰鬥,多撐一刻是一刻了。但非常不幸的是,他們的對手是“戚家軍”。
於是接下來在台州、橫嶼、杞店、牛田、林墩,戚繼光、俞大猷、盧鏜等人,率領軍隊,連連大破倭寇。
其中以戚家軍戰鬥力最高,基本上都是一比一百的傷亡比例,也就是敵人死一千多人,戚家軍也就死十幾個人。
經過諸多將領的不懈努力,東南沿海的倭寇終於被消滅,對外貿易終於有恢複了一片安寧祥和的場麵,而有功的戰士們,終於唱起了屬於自己的凱歌: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停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