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文化的鑽研與傳承(1 / 2)

傳統文化的鑽研與傳承

理論廣角

作者:哈達

中圖分類號:G122;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64-01

中國傳統文化,大體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了解和研討諸子百家也要回到那個時代的曆史語境、曆史背景,才有可能真正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說什麼。在先秦時期——也就是從黃帝、堯、舜到夏商周,從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在這一時期,人們特別推崇道路和規律,不講什麼道德規範之類的空洞教條。周文王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規律,而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道路,而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規律,關鍵看我們自己的道路怎樣走。老、莊認為,人的道路和規律必須遵循和參照天地,也就是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如果不遵循,或是違背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那麼必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因此,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隻有道路和規律的概念。《五經》裏的“德”字,均是規律的意思。《四書》也是如此。《論語》討論的是走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人際關係問題。孔子從人的觀念談起,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樹立起自己的根本觀念,“本立而道生”,觀念樹立後,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大學》是曾子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問題是,修身,明白規律、端正心態。隻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是子思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孟子》,孟子認為人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快樂,人生的意義也是追求幸福快樂,首先要搞好人際關係,要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關鍵是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隻要遵循“仁義禮智信”的原則,你也就能獲得幸福和快樂了。可以說,在先秦文化中,人們都是在追尋人生的道路和規律,都在探討著人活著的目的與意義。

從戰國時期,曆經三百多年戰亂,再加上漢武帝、董仲舒歪曲利用儒學,人們隻要求求得生存,而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再也不感興趣。這也使義與利、人性善惡、理欲關係等等問題,都成為中國思想史上長期的爭論。

首先說一說“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女子“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條被認為是封建社會、舊社會婦女受壓迫的重要論據,是批判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主要根據。《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其中的“夫死從子”,當今的很多學者都感到“令人費解”,因為查遍史書,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親的服從兒子的例子。問題關鍵在於沒有領會婦人“無專用之道”這句,也沒有注意到題目中表述的是“喪服”的規矩。因為五服的本意是指服喪時穿戴“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不同等次的喪服,也由此對應五種輩份,後來人們藉助五服,引申為同一家族中五輩有直係血緣關係的親屬。“未嫁從父”是女子出嫁前從父親那兒排輩,“即嫁從夫”是出嫁後從丈夫那兒排輩,“夫死從子”指丈夫死後從兒子那兒排輩,這就是婦人“無專用之道”。對男人來說,輩份則終生不會,是“有專用之道”。比如:女子出嫁前稱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為兄,這是“未嫁從父”;婚後丈夫稱其叔,也要隨丈夫改稱其為叔,這就是“即嫁從夫”。再如,祖父去世,丈夫應服齊衰喪,妻子也服齊衰喪,如果丈夫已死,從兒子那兒排輩應服大功喪,做母親的也服大功喪。再比如:某位長輩去世,夫妻應服緦麻喪,如果丈夫已死,兒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順從兒子輩,不用服喪了,因為沒有母親服喪兒子不服喪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斬衰服,其它喪服都不能重過兒子,這就是“夫死從子”。所以三從不是“遵照、聽從”的意思,也根本沒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義。四德是女子行為的規範,出自《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婦言是指語言得體,言辭恰當,有修養;婦容是指端莊穩重持禮,忌輕浮隨便;婦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漢代班昭的《女戒》中解釋四德:“德不必才明絕異,言不必辯口利辭,容不必顏色美麗,功不必工巧過人”。中國的傳統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對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講仁義禮智信,要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由此看出,三從四德並不是什麼壓迫、禁錮婦女的枷鎖,也沒有歧視婦女的內容,而是婦女的禮儀規範和行為規範。行為規範的作用是規範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秩序,不能把它說成是教條、壓迫和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