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強農村教育和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素質。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受農民自身人力資本素質和適應力的製約。當前喀什市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較低,使得他們進城後無法參與高收入崗位的競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麵出資,構建完善的農村教育體係。通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改善辦學條件、普及農村兒童的義務教育,實行大規模的各種職業培訓,從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五)加強組織領導,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提供可靠保證。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轉移,是解決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依托喀什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背景,喀什市應從促進新疆少數民族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局出發,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努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麵,積極推進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開展。
(六)充分利用喀什經濟開發區的有利條件,創新鄉鎮剩餘勞動力轉移新途徑。
1、利用能源礦產資源優勢,組織季節性剩餘勞動力轉移。喀什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有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兩大天然屏障,在巍巍昆侖和浩瀚大漠中,蘊藏著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這裏石油、天然氣、煤、鐵、鉻、石膏、蛇紋岩等儲量豐富。其中石膏、蛇紋岩儲量居前。喀什光熱資源、地熱資源相當豐富,山口地區的風能資源可以進行季節性開發。根據能源優勢,鄉鎮勞動力可進行季節性的轉移,其他時間,農村青年可以幫助家裏務農,也可以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知識。
2、利用特色農副產品優勢,組織鄉鎮剩餘勞動力自主創業。農業是喀什的基礎產業,農業總產值一直穩居全疆前位。喀什也是全國最大的地區級商品棉基地。杏子、核桃、石榴、巴旦姆等優質特色幹鮮果品規模巨大。農區畜牧業優勢明顯,牲畜飼養量約占全疆六分之一。喀什農牧產品品質好,市場空間大,競爭力強。喀什的民族手工藝品種類繁多,在資源和市場上具有突出優勢,開發價值和潛力很大。政府可根據市場需求,有選擇的組織剩餘勞動力進行畜牧養殖、林果業、手工業生產,以提高經濟收入。
3、利用旅遊資源優勢,組織鄉鎮剩餘勞動力投身旅遊業。喀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曆史人文景觀和獨特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具有一級旅遊資源10個、三四級旅遊資源1O0多個。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會帶來當地工業、建築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人口流動,這為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帶來了充足的客源。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新的人造景觀,這對豐富喀什的旅遊資源、打造新的旅遊精品創造了條件。但隨著遊客數量的增多,特別是到了旅遊旺季,喀什旅遊接待能力將受到考驗。因此,鄉鎮剩餘勞動力可以在旅遊景點做小生意,也可以經過努力考取導遊證,為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區服務管理等方麵做出貢獻。
4、利用新型工業化建設優勢,組織鄉鎮剩餘勞動力進廠務工。喀什能源豐富,電力充足,民族傳統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是喀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領域。喀什的林果業資源豐富,在當地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幹果加工、果酒釀造、果品飲料等食品工業。全區現有煤炭、電力、建材、紡織、皮革、食品等工業企業上千家,完全有條件優化原有企業資源配置,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組織農村青年在離家較近的工廠務工,可以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也可以在休息日回家照顧父母,讓家屬安心放心。
喀什市剩餘勞動力轉移,從最初的響應政府號召、被動型地轉移,發展到今天的多元化勞務輸出形式,對喀什市農村社會帶來一些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觀念轉變了。喀什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對鄉鎮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新的途徑,有力推動了喀什市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韓霞.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分析[D].新疆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
[3]阿班.毛力提汗等.新疆農村貧困問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