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模式籃球教學中的實驗認證
教育時空
作者:龍罡
[摘 要]過去的學校教育控製人的個性發展,考試“標準答案”,做操“整齊劃一”。過分注重共性而輕個性;過於重視角色教育而忽略對人自身的教育;過於重義務而輕權利,過於重外在的紀律而輕內在的能動。個體及個性完全被社會共性所淹沒。其結果就是缺乏生機與活力(創造性)的自覺奴性。而改革開放後,又一味強調個性及個體,使得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和行為等都理直氣壯地站到了前台。其結果是學生們自私自利的傾向抬頭。痛定思痛,“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即使圈內學者對“素質教育”的提法仍有爭議,但探究式模式發展方向得到了公認。
[關鍵詞]探究式 實驗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014-01
1、愛因斯坦:“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掉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牛津大學的校訓是:“一個人學習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知道得越多,忘記得就越多;忘記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少,那麼為什麼要學習呢?”。“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很快就會陳舊老化,那麼,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固有的知識是永遠也無法學完的,這些學過的知識被忘掉以後,剩下來的究竟是些什麼?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東西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才是教育的精髓。”
2、教育改革中的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的改革目標是: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增進學生健康”服務。在教育總目標的指引下審視原有體育教學過程,調整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和教育目標,要更加靈活的選擇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使符合個體差異、趨於個性化、人性化。
3、學校體育教學的分析
國內體育教學多年的發展成為相當固定(死板)的基本模式。這從我們幾十年一貫製的教案格式和授課程序中即可得到驗證。體現出在教師嚴格指導下的、學生們認真按照所要求的“規範動作”進行的統一活動。而當學生們一旦偏離了這些具體的要求,即會遭到批評和糾正。對於授課內容,也基本都是依照下列程序進行:先由教師講解示範---學生們分散或分解練習----分析講解及錯誤動作的糾正---再練習。
4、籃球教學改革的理論探索
按照傳統籃球技戰術教學時程序基本都是“講解示範---學生練習---講解糾錯---再練習”,學生們則隻管聽從於教師的安排、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練習。鑒於這種情況,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進行了改革嚐試:
在傳授新教學內容時先讓學生練習。教師觀察學生特點,組織學生們觀摩評議。讓學生們在觀察、比較、分析和思考中體會並明確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難點、教學重點等。對於所學內容的關鍵環節,要組織集體練習。之後再讓學生們結合各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自己的練習內容和練習形式進行分組練習。教師則觀察巡視並適時再組織集體的觀摩、討論等。例:投籃技術教學先由學生自由投籃。教師注意觀察並推薦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提供給學生觀摩。在組織觀摩中引導學生們注意觀察“誰投得準、為什麼準、為什麼不準、在投籃動作方麵有哪些不同?”等等問題。並在教師啟發下觀察、分析、比較和思考,體會投得準的基本要領等。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投籃的基本要求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掌握了原地中、近距離投籃的基本方法。等熟練地掌握了原地投籃的動作方法並形成了動作定型之後,就要逐步增加投籃的難度(由原地到行進間、由慢速度到快速度、由低強度到高強度、由消極防守到積極對抗等等)。循序漸進地提高投籃能力。而對於處在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則照此基本程序,選擇相對應的練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投籃水平。
在上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調整和改變了傳統體育課的授課形式,在練習的時間和形式等方麵降低了教師對課堂的控製,減少了學生們統一練習的時間、次數等要求。轉而更多地關注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增加了學生們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更多地關注理解提高技能的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激發了積極觀察、學習、思索和練習的積極性,倡導大原則下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與傳統的教學程序相比。調整後的教學具有以下優勢:1、加深了學生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了學生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觀察分析及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提高運動技能的基本程序,並通過自身的練習得到了驗證。實現了“學會學習”、積極學習。3、有效改善了以往練習時的“大鍋飯”而造成的吃不飽和吃不了現象,提高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