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我這位喜歡蘇聯電影音樂的朋友的要求,除了肖斯塔科維奇的《電影卓婭組曲》外,我從自己的“資料庫”中又找出了收藏的一批肖斯塔科維奇的電影音樂作品。七十年前的4月,蘇聯紅軍和歐洲戰場上美-英-法盟軍與納粹德國的軍隊正在德國本土作最後的決戰。4月上旬西線的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已前進到距柏林一兩百公裏的易北河一線。東線的蘇聯紅軍已推進到現波蘭西部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距柏林僅六十公裏。在這條戰線上,蘇軍統帥部共集結了朱可夫元帥(Georgy Zhukov)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Konstantin Rokossovsky)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科涅夫元帥(Ivan Koniev)的烏克蘭第一方麵軍等三個方麵軍共兩百七十個步兵師和騎兵師,二十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十四個空軍集團軍,共兩百五十萬人,配有兩千四百五十架飛機、一萬四千兩百門火炮、一千五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他們麵對的則是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四十八個步兵師、九個摩托化師、六個裝甲師,共八十萬人,配有七百門火炮和迫擊炮,五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三百四十二架作戰飛機。力量占絕對優勢的蘇軍在4月上旬做好了對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的“柏林戰役”的準備。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戰役”開始,蘇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先後突破德軍的奧得河-尼斯河防線,4月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過激烈的巷戰,於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4月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1945年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上將(Helmuth Weidling)率部投降,至此,柏林地區會戰結束。5月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威廉·凱特爾元帥(Wilhelm Keitel)在柏林簽署了向蘇軍和美-英-法盟軍無條件投降書。在整個“柏林戰役”中,蘇軍共殲滅德軍四十八萬人(蘇軍陣亡八萬,受傷二十七萬),繳獲火炮六百門,坦克和自行火炮四百餘輛,飛機五百架。“柏林戰役”的結束,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聯衛國戰爭中對德戰爭的結束和二戰歐洲戰場戰爭的終結,所以“柏林戰役”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1949年,為慶祝斯大林七十誕辰,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由著名導演米哈依爾·切阿烏列裏(Mikhail Chiaureli)執導、以《攻克柏林》為名的上下兩集彩色故事大片,其中的下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這場“柏林戰役”的過程。正因如此,肖斯塔科維奇為電影《攻克柏林》所作的配樂就成了我為這位朋友和其他所有喜歡蘇聯電影音樂的朋友們所選的作品。
提起蘇聯電影《攻克柏林》,與我同齡或比我年長的朋友們是不會忘記的。盡管現在我們知道,這是一部在蘇聯斯大林時代個人崇拜達到巔峰階段、旨在為斯大林歌功頌德的影片,但它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聯人民和蘇聯軍隊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特別是在“柏林戰役”中以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戰鬥精神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不過,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在創作這部電影配樂前,肖斯塔科維奇因為《第九交響曲》而遭到了當局不公正的“批判”,內心無比糾結和苦悶。衛國戰爭勝利後,當局希望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一部能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相媲美的《第九交響曲》。它應當是結構龐大、氣勢磅礴、場麵恢宏的一部歌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贏得戰爭勝利的凱旋交響曲,一部對“偉大領袖”和“偉大統帥”的讚歌。如肖斯塔科維奇自己所說:“他們要我寫一首熱鬧的曲子、一首頌歌,要我寫一首雄壯的第九交響曲……要用四倍的管樂、合唱和獨唱來讚美領袖。”然而,當人們在1945年11月3日聆聽由列寧格勒交響樂團首演的肖斯塔科維奇《降E大調第九交響曲》時,聽到的卻是一部長度不到二十四分鍾的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和抒情喜劇色彩、基調輕鬆詼諧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短小簡樸的小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