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蘭科·法吉奧裏 音域“全能”的假聲男高音(2 / 3)

一舉成名後,各類演出和錄音邀約不斷。2009年,法吉奧裏在斯圖加特舉行了歐洲的獨唱音樂會處女秀,演出一票難求,持續不斷的熱烈掌聲和空前的追捧讓人難以想象。隨後他榮歸故裏,在哥倫布歌劇院主演了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又在蒙特威爾第的《尤利西斯返鄉記》中飾演泰萊馬科(Telemaco),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歌劇院完成了該劇的阿根廷首演。

2010年是法吉奧裏的又一個豐收年,他在其亨德爾式英雄的清單中又增加了不少名字。4月,他在芝加哥歌劇院演出卡瓦利(Cavalli)歌劇《伊阿宋》(Giasone)的劇名角色成為其北美首秀。5月,他在拉普拉塔的阿根廷劇院主演了奧斯瓦多·戈裏赫夫(Osvaldo Golijov)的歌劇《淚之泉》(Ainadamar),這成為紀念阿根廷國家獨立兩百周年係列演出之一。他還因出演亨德爾歌劇《羅德琳達》(Rodelinda)中的博塔利多(Bertarido)當選意大利《歌劇雜誌》的“年度最佳假聲男高音”。在隨後的2011,他獲頒最權威的意大利音樂評論大獎阿比亞蒂獎(Premio Abbiati)。曆史悠久的音樂節、世界知名的劇院、初次演出的角色、好評如潮的反響、各種門類的殊榮都如潮水般地湧向這位三十而立的歌唱家。

五大假聲男高音同台PK

你能想象一部歌劇起用假聲男高音飾演全部女角,集結五位世界頂級的假聲男高音同台鬥法是什麼感受嗎?這場被法國古典音樂新聞(Classique News)網站評價為“這個宏偉的製作是一個徹徹底底令人狂喜的成功,千萬不能錯過”的歌劇演出著實讓我們腦洞大開。這部獻演於南錫的洛林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Lorraine)的歌劇由希爾維烏·普卡雷特(Silviu Purcarete)執導。除了弗蘭科·法吉奧裏以外,另外四位假聲男高音包括菲利普·雅羅斯基(Philippe Jaroussky)、馬克斯·伊曼紐爾·參齊茲(Max Emanuel Cencic)、瓦萊爾·巴爾納-薩巴杜斯(Valer Barna-Sabadus)、尤裏·麥南科(Yuriy Mynenko),還有劇中唯一的男高音丹尼爾·貝勒(Daniel Behle),清一色的男性演繹了十八世紀早期意大利作曲家列奧納多·文奇(Leonardo Vinci)的歌劇《阿爾塔塞斯》(Artaserse)。其CD版本由維京古典(Virgin Classics)於2012年秋天發行,隨後又發行了DVD版本。

這張唱片一經發行就引起了極大轟動,成為巴洛克音樂領域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作曲家和作品本身的價值被重新挖掘出來,假聲男高音絢麗的嗓音也讓樂迷們如癡如醉。

1730年2月4日,歌劇《阿爾塔塞斯》在羅馬的聖母歌劇院(Teatrodelle Dame)首演。不到四個月,作者文奇就中毒身亡。他去世十年後,法國學者、旅行家布羅塞(Charles de Brosses)在著作中寫道:“文奇是意大利的呂利,真實、簡單、自然、充滿表現力,他為最美妙的天籟之音而作……《阿爾塔塞斯》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也是梅塔斯塔齊奧(腳本作家)的精髓之作……它是最著名的意大利歌劇。”文奇作為作曲家的地位和這部冷僻歌劇的重要意義才最終獲得世人的關注。

在當時意大利的政治宗教環境下,婦女被禁止上台表演,因而通常由閹人歌手反串女角,更有許多歌劇角色是專為閹人歌手而作。然而閹伶當紅的時代早已遠去,當現代人長期以來習慣了巴洛克歌劇裏由女中音演唱原本為閹人歌手創作的角色後,突然遇到一個複古的製作,以誇張的造型還原了全男版的歌劇舞台,也確實令人有些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