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蘭科·法吉奧裏 音域“全能”的假聲男高音(1 / 3)

弗蘭科·法吉奧裏 音域“全能”的假聲男高音

人物

作者:陳馥珊

2015年7月2日,DG唱片公司在柏林公布了與假聲男高音弗蘭科·法吉奧裏的合作,這位阿根廷人幸運地成為了首位與DG簽訂專署合約的假聲男高音歌唱家。近年來,伴隨著巴洛克音樂的複蘇,假聲男高音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法吉奧裏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古典音樂評論界對他給予了極大的肯定,《歌劇論壇》將他讚譽為“當今最偉大的假聲男高音——精細、敏感、技巧精湛”。

一張CD的啟發

法吉奧裏1981年出生於阿根廷北部的聖米格爾-德圖庫曼(San Miguel de Tucumán),孩提時代因為漂亮的嗓音活躍於當地的男童合唱團,演唱高音聲部。九歲時,法吉奧裏第一次登台就擔任了合唱團的領唱,不久後還被選中扮演莫紮特歌劇《魔笛》中的三仙童之一。兒時的種種經曆至今深深地印在法吉奧裏的腦海中,為他種下了日後天籟之音的藝術花苗。到了十幾歲的年紀,男孩必經的變聲期迫使他不得不暫停了合唱訓練,轉而將精力集中於鋼琴的學習。盡管如此,天生音域很高的法吉奧裏仍然喜歡在家裏模仿女高音演唱,自娛自樂。這種“無心插柳”的舉動因為一張CD而最終“柳成蔭”。當時他正打算找一張佩爾戈萊西《聖母悼歌》的CD,於是在一家唱片店裏隨機挑選了一張。回家聆聽時,女中音略有不同的聲線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翻開CD的介紹,才發現演唱這部分的是一個名叫詹姆斯·鮑曼(James Bowman)的假聲男高音。他這才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假聲男高音的存在。原本以一介男兒之身模仿女高音演唱的玩笑之舉,竟正兒八經地被劃分出來成為一個聲部。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法吉奧裏決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假聲男高音歌唱家。一張CD也許使這個世界上少了一位鋼琴新星,卻使假聲男高音這個比“大熊貓”還珍稀的藝術領域中多了一塊難得的璞玉。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幼年的合唱團經曆,法吉奧裏的聲樂訓練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假聲男高音而去,沒有受到其他聲部訓練的幹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哥倫布歌劇院高等藝術中心,法吉奧裏接受了兩年的美聲唱法訓練,而此前他僅在家鄉圖庫曼上過一些聲樂課,同時學習鋼琴並獲得學位。就在開始係統學習聲樂的2003年,他便從國際聲樂比賽中脫穎而出,其天賦異稟令人驚歎,而幾年的鋼琴學習又為他極佳的音準和樂感奠定了基礎。

音高的特質是法吉奧裏聲樂道路的天賦所在,但天賦不足以幫助其遊刃有餘地掌控好聲音。法吉奧裏深知這一點,早早就把技巧的提升作為訓練的重點。獲得演唱的經驗沒有捷徑,對於聲帶這門“樂器”更不能急於求成,唯有跟隨老師一步步地練習。

2003年法吉奧裏斬獲桂冠的是聲望斐然的德國貝塔斯曼“新聲音”(Neue Stimmen)國際聲樂比賽。他憑借莫紮特歌劇《皇帝的慈悲》(Mitridate)中第一幕的詠歎調“Vengapur, minacci e frema”贏得殊榮。法吉奧裏演唱該曲的功力令人震驚,他充滿力量而又把握十足地遊走於各個音區,高音區的花腔技巧令人咋舌,而中低音區則堅如磐石,在這個假聲男高音幾乎發不出聲音的區域,他毫無畏懼,運用了類似於女中音的真聲演唱,以一種極具特色、頗為自然的音色增強了聲音的力度。最精彩的部分出現在第一段結尾處,法吉奧裏完美地演唱了最高音和最低音間的交替銜接,從真聲的G3跳躍到假聲的D5。末段多個樂句最高音都達到了F5,但絲毫聽不到尖銳刺耳,隻有充滿生機而陽剛的音色,聲音集中、穩定,輕鬆勝任女高音的音區。至此,法吉奧裏建立起廣泛的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