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紡織工場(1 / 2)

暮春三月,本應是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季節,可義、勻二州的旱情卻越來越嚴重,放眼眼去,鎮海山區到處是枯草衰葉,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

海外貿易不是有條船就可以做起來的,光缺少人才這一件事,張衝就隻能幹瞪眼。汪橫是行家不假,但畢竟隻是個合夥人,又不摸底細,不能將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鄧玉娘當然不會安安心心地當樓上小姐,對她而言,海外貿易固然隻是一個傳說,但她心裏卻堅信,這些故事絕對不是虛妄之談。雖說張衝已將此事交與大河處置,她還是忍不住插了進來,處處上了心。一日,她無意中得知梅善的哥哥梅良以前做是做這一行的,心中大喜,急忙去找張衝。張衝一聽,也是喜出望外,立即將梅善叫了過來,細細一問,竟確有此事。

梅良本來是在一家商行做帳房的,結了門親事,嶽家是跟著人跑船的。成親後,嶽父見他是個靈頭的孩子,便極力向自己的東家推薦。東家見了人,對梅良還算滿意,便帶著他上了船做些理貨記帳的事情,一幹就是四五年。

不巧,前年東家的船隊接連在海上出事,不是遇上海盜,貨物被劫,就是碰上風浪,直接連船都沉了,一年下來,不僅沒有一分進帳,反把家底賠了個精光,東家無奈,隻能關了船行,躲回老家,老老實實地當起了地主。

梅良失了業,沒有辦法隻好帶著家眷也回了老家。梅善年前回家接父母回盛唐山莊,梅良聽了,覺得是個機會,便央求兄弟,一起跟了過來。

梅善將梅良領過來,張衝、鄧玉娘一起與他詳細地談了談,聽梅良對海貿之事說得頭頭是道,二人對視一眼,都暗暗點頭,張衝便委了他一個船行管事的差事,讓他負責召集人手。

梅良去找大河報了道,大河鬆了口氣,索性將船上的雜事全部交給他,自己隻忙著去訓練水手。汪橫船上原是有水手的,但厲玉和逼得太急,汪橫急於脫身,離開時隻是匆匆通知了他們一聲。這些水手多數都是河州當地的,家裏有牽掛,心中又念著故土,竟有一大半沒有跟過來。幸好這次航行,隻是貼著海岸線走,用不了多少人,勉勉強強安全抵達了勻州。但若要出海遠行,這些人就不夠用了。

靜海山區臨著海,海邊的水手不少,盛唐商行現在又名聲在外,人並不難招。不過,真正的好手基本上都被以前做海貿的商家拉走了,剩下的那些,雖然也使得船,但平日裏不過是搖著小船在近海捕些魚蝦,真要出遠海就差點意思了。好在張衝也是初次做這生意,光備貨就得些時日,倒有充足的時間對新招來的人進行訓練。

籌備什麼貨物,張衝倒是沒費多少心思。梅良和汪橫都有多年的海外貿易經驗,據他們看來,南漢國在海外最好銷售的商品,不外乎茶葉、瓷器、布匹三大類。

穀雨已過,鎮海山區的茶葉已經進入采摘的旺季,但今年天太旱,產量比往年少了一半還多,再加上這邊做茶葉生意的人不少,雖然張衝出了高價,也不過收了七八千斤。

布匹倒是準備了不少。小金的新織機已經投產了,元宵節前,小金就把樣機做了出來,新織機用水力做動力,織布速度大幅提升,張衝提出的一天一機一匹布的目標完美實現。但天公卻不作美,隨著旱情的加重,工坊處的水量嚴重不足,還要保障耕地灌溉及人畜用水,基本上已經無水可用,小金無奈,隻好啟用畜力,這樣成本高了不少,好在勉強可以保證效率。

元宵節後,孫超又拉了二十多個工匠進了山莊,盛唐工坊實力大增,底氣十足的小金一下便造了三百台新織機出來,準備大幹一場。

織機是有了,但人手卻成了問題,現在山莊到處需要人,年輕力壯的漢子全被戴敬搶走了。周全更是閻王不嫌鬼瘦,體弱力衰的也不放過。小金守著滿屋子的織機,急得直跳腳,三天兩頭跑到張衝麵前要人。

“要不這樣,我跟著你去好了。”張衝也沒有辦法,隻能耍起渾來。“我看行,我也跟著去,多一個人多一份力,要不咱現在就去。”鄧玉娘跟在一邊起哄。

“能不能不要哪兒都有你。”張衝無可奈何地看著鄧玉娘,道:“這邊火都上房了,再起哄,咱真得一塊過去。”

鄧玉娘笑道:“我可沒有起哄,這人有的是,你們偏偏看不到?”

“哪還有人?”小金苦著臉歎了口氣,“玉娘小姐若是能給我請了人來,我立即給你磕三個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