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藝通,不如一藝精(1 / 3)

特別策劃

作者:倚天 魏子 楊春蕾

小生意做大的大智慧

小鎮有一家做豆腐的老店,聽說是祖傳的手藝,做出來的豆腐鮮嫩可口,味道獨特,人們都喜歡吃,因此生意一直紅紅火火。

賣豆腐是小本生意,即使再紅火也是賺不了什麼大錢的,最多隻能養家糊口,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那家小店還是一家小店,並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後來老店主身子骨不方便了,便把豆腐店交給了剛剛當兵複員回家的兒子來做,當然,交給兒子的還有祖傳的技藝。

兒子接手後,隻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便把那家小小的豆腐店做到了全省,小生意竟然賺足了大錢,做出了名堂。

談到自己的成功之道,那位如今已是大老板的退伍兵嘿嘿一笑說:“其實也沒什麼奧秘,我隻是沒有像我父親一樣默守陳規罷了。”他說,當年在接手豆腐店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家的豆腐不知不覺中在小鎮上已經成了一塊招牌,人們哪怕是多跑一點路也會到自己的店裏買豆腐。於是他想:既然別人都愛吃我店裏的豆腐,說明確實好吃,好吃的東西到哪裏都會有市場的,我何不走出小鎮,到縣裏甚至到市裏去開家分店。於是,他在認真考察了市場之後,便毫不猶豫地在縣城開了第一家連鎖店,果然不出他所料,開業不久縣城的人們也開始漸漸認可了他的豆腐,生意相當好,後來他又再接再勵、接連開了第二家,第三家連鎖店……

如今這小小的豆腐店已經在全縣、全省開到了幾十家,把連鎖店開向全國已是指日可待之事了……

然而,直到現在,那位老店主仍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了一輩子,也沒賺到什麼大錢,而同樣是做豆腐,自己的兒子卻隻用了幾年的時候便賺到了自己幾輩子都賺不到的錢。

記得紅頂商人胡雪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擁有一縣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擁有一省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擁有天下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如果是好酒,深巷子可以擋住酒的香氣,卻擋不住造酒人的思想。

——所以,找點有技術含量的小生意做吧,或許一不小心就做大了。

一幅窗簾:擋不住迎麵而來的生意

窗簾,掛在窗上的簾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了窗,有了窗就有人想到應該要有東西把窗給遮住,於是就有了窗簾。

現在的窗簾,它不但擋住肆無忌憚的強光,也有裝飾功能,美化居家。種類有: 布窗簾、紗窗簾、無縫紗簾、直立簾、羅馬簾、木竹簾、鋁百葉、卷簾等。

《上海一家人》在90年代初首播時,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最近,安徽電視台又重新播放了這部電視連續劇。劇中的主人翁若男是舊上海灘最底層普通的女性,在貧苦的生活裏,竭盡全力支撐著全家。她在棚戶區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和好心人的熱心幫助下,從裁縫店的學徒幹起,創建了自己的事業。由於時局的動蕩,她的事業幾起幾落,曆經坎坷,但若男柔弱的女兒身裏,有一顆敢打敢拚的心,堅韌不拔,勇於向生活挑戰,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若男的形象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家附近的一位窗簾店鋪的老板——陳莉君。她的生意好得在我們那一帶是出了名的。每天上班下班,我都會從他們的門店經過,她在我的印象當中一直是忙碌的。

今天我終於逮著了一個機會,采訪了她。

站在窗簾店的門口就看見了在一大堆布匹當中的陳莉君,她正在為客戶縫製窗簾,隨著昏黃的燈光和哢嗒的縫紉機聲,一片很普通的布匹,瞬間就變成了時尚的窗簾。

知道了我的來意之後,陳莉君和她的丈夫禮貌地接待了我,慢慢地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1981年,陳莉君高中畢業。父母開始為他們唯一的女兒陳莉君考慮生計問題了。思索來,思索去,他們覺得“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還是學一種手藝比較好。

在朋友們的推薦和介紹下,她投身在方文海(她現在的丈夫)的手下做了一名小徒弟。他們當時的條件特別的艱苦,甚至連搭棚子的布都是棉的,一下雨,底下就滴滴答答地下個不停,必須停工。

良好的服務態度,認真負責的做事方式,漸漸地他們的生意好了起來。隨後遮陽的布變成了塑料的雨布,這樣下雨的時候,就能繼續裁剪了。

1982年,他們做生意所在的街道修建了一排小門麵,於是,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小門店。

那段時間,因為市場上成品服裝行業不是很繁榮,因此做衣服的人特別多。他們的生意十分地好,那幾年他們穩穩地賺了一筆。

但是漸漸地到了90年代,由於成品服裝價格便宜,而且式樣較多,很多人就直接買了成品服裝,前來做衣服的人逐漸地少了。

怎麼辦?夫妻倆一起對市場全麵分析,苦苦地尋找著出路——他們發現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人們對家居布置的需求將變得越來越迫切。結合自身的優勢,他們決定轉行到窗簾行業。

但是高檔的住宅,需要的是相配的精美的窗簾,並不是簡單地服裝裁剪,他們決定一個人先留守店子,一人到一家大型的窗簾布藝店裏去當學徒。當時陳莉君都已經是35歲的人了。她考慮了再三,最終決定自己去學藝,老公在家裏留守店子。

由於有裁剪的基礎,很快地陳莉君就被一家名為“大通布藝”的窗簾店聘任了。那是一家專門做高端消費群的窗簾店,一般的布都是100元/米以上,因此對裁剪的要求也很高。35歲的陳莉君帶著“學生”的心態從一個老板又搖身變成了一個打工者。

三年過去了,陳莉君熟悉了開一個窗簾店的所有細節。她回了家,開始與丈夫一起,變裁縫店為窗簾店——佳藝窗簾是她所在街道最早的一家窗簾店。

編者感言:“滿目繁華何所依?綺羅散盡人獨立。淚中有歡笑,笑中有委屈,別舊夢,向著光明,我往矣!暖我是愛,還我勇氣。走出逆境靠自己,人生苦短要努力。不怕那幾次三番從頭做起……”《上海一家人》的片頭曲又在我的耳邊響起,歌詞說得多好啊!走出逆境靠自己,人生苦短要努力。

陳莉君作為一個手藝人,憑借著自己的手藝從路邊擺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擁有了自己的店麵。一路走來是艱辛的!當服裝裁剪行業遭遇成品服飾的市場衝擊後,她和丈夫並沒有驚慌,而是以積極地心態麵對市場,苦苦地尋找著出路,最終終於走出了一片天!

陳莉君在快要結束采訪的時候告訴記者:她的生意主要是以所在的街道為主,也有一些其他區的生意(是一些客戶的熟人推薦的)。她目前除了店麵的租金400元/月,3.5元/噸的水,1元/度的電,加上在門店後來租住的200元/月的房子外,每個月可以有4000元左右的純利潤。

賺取的是財富 剪紙:剪出的是藝術品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彩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

如今的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特別表現在家居的裝飾上。人們關心的不僅是硬裝潢,像地板、牆麵等等,還有軟裝潢,例如家居主題等等。在家居裝飾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盲目的崇尚歐美的油畫、雕刻轉向關注傳統文化的剪紙、花燈。剪紙裝飾的浪潮逐漸高了起來。

吳丹女士大學畢業後,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進入不同的單位,開始了上班的生活。而她,竟對那些大公司、高薪水的工作毫無興趣。高漲的創業激情,促使著她去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她身處中國的一座三類城市——石家莊,創業環境不是很好。幹什麼好呢?這恐怕是每個創業者剛開始都要仔細思考的一個問題。經過半個多月對許許多多項目的論證發現,對於一個剛剛畢業,一沒資金、二沒經驗、三沒門路的人來說,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做的項目,簡直太難了!

這時,她突然想起高中的一位同學,聽說他考上保定的一家農業大學上學後,因家裏比較貧困,做起了剪紙的生意。

吳丹經過多方打聽了解到:那位同學在學校門口擺了個地攤,拿出自己從老家帶來的各種各樣漂亮的剪紙,有臉譜的、十二生肖的、花鳥的、動物的、人物的……包裝有單張的、成冊的等。沒想到,出出進進時尚的大學生都被這古老的民間藝術迷住了,半天過去了,他花200元從老家買來的剪紙全被搶購一空,純利潤266元,還有很多人向他預訂。

吳丹突然發現,河北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品——蔚縣剪紙就是一張張鈔票啊!她想人家利用業餘時間都能做得很好,我全力去做,一定差不了吧!

考察了石家莊的市場,大大小小的禮品店、工藝品店,根本沒有剪紙的蹤影。河北能剪紙的手藝人不多,交通不方便,這正是全國各地見不到蔚縣剪紙的原因。

吳丹馬上來到蔚縣找到了一位會剪紙的老人學習剪紙藝術。憑借原來的較好的美術基礎,吳丹很快掌握了剪紙的技術。她把一些單張的和一些線訂成套的小冊子剪紙,拿給一些店老板看,很快就有十幾個店幫她代銷。

也許,太多人喜歡這種手工藝品了,吳丹鋪完貨的第二天,有三個店給她打電話,說她放在他們那的剪紙賣完了,趕快再給他們送點。

同時,吳丹加大了鋪貨力度,全市五個區,她開發了60多家銷售點,家家都賣得很好。而且她還發現,一些大商場和星級酒店也是銷售剪紙的好地方。大商場一般設有禮品專櫃,這裏人流量大、消費能力高;星級酒店也有禮品專櫃,住酒店的往往是外地人和外國人,他們回去的時候,會選一些有特色的產品帶回去,尤其是外國朋友很喜歡中國的剪紙,經常是看到了就會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