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其人其書(2 / 2)

《道德經》一書的思想內容,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來看。其一,就語言表現手法而言,《道德經》五千餘字的篇幅蘊涵了十分宏闊的意境,可謂辭要趣遠、語精義深,給人帶來雖朦朧模糊、卻又高妙玄遠的感覺,總使人感到怎麼看《道德經》都行,從中得到認同,確立境界。其二,就老子思想本身的層次來說,《道德經》一書可以《三十八章》為界,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其中,《道經》則以現實的社會人生為落腳點,與老子所處的那個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人民顛沛流離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總的來說,老子哲學是一種救世哲學,它希冀人們基於從“道”中之所“德”(得)來達致一種“善”的生活情態。

老子思想:世界曆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

:老子留下的文字雖然隻有“五千餘言”,但他深邃的思想卻對其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老子所留給我們的“道德之意五千餘言”是一筆及其寶貴的文化財富,是一片遼闊而溫馨的精神家園,值得反複咀嚼、用心玩味。

劉康德: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傳承,老子的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並且,老子那“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的博大胸懷和哲學智慧,也強烈地吸引和感染著世界各國人民。

在禮崩樂壞的背景下,為了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老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先秦諸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而老子作為“中國哲學的始祖”,在先秦諸子的百花園中,接連盛開的花朵無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熏陶和影響。據史料記載,關尹子、庚桑子等人均是老子的入室弟子,而楊朱、列子等人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較為活躍的道家後學。到了戰國中後期,莊子全麵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可謂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家學派之外,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而孔子之後的子思、孟子也深受老子天道觀的影響,為了弘揚官方的儒學,儒家學者積極借鑒老子道家和中國佛教思想,由此產生了新形態的儒學——宋明理學,它所探討的“理”、“氣”、“太極”、“無極”、“動靜”等核心哲學概念均出自道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所提倡的節用、節葬、非樂、非攻、非命等思想,則與老子愛民斥暴、天道自然的思想多有相合。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更是最早對《道德經》作注解的思想家,並且時時不忘“法”出於“道”。此外,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學者也無不從方方麵麵汲取老子思想的營養。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

老了西漢武帝時期,雖然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采納,但當時的儒學,其實已經融入了道家、法家等多種思想元素。因此,雖然老子的思想沒有正式成為官學,但它作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支洪流,對於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習俗始終發揮著根本性的影響。

近代以來,老子思想成為文史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並且,政治學、社會學、養生學、美學、管理學乃至物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對於老子道家思想也多有關注。在此意義上,老子已經跨越時空,融入了現代世界。

:據了解,截至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統計,在全球文化出版事業中,被譯為外文後發行量最大的著作是《聖經》,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思想對其他各國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麵?

劉康德:老子其人其書除了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之外,老子道家思想也早已成為世界曆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據有關學者考證,老子思想在日本的傳播,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曆史,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除了日本之外,東亞地區的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自古以來也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響,可以說,老子道家思想從中古時代起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歐洲,從19世紀初便有學者開始對《道德經》進行研究,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的《道德經》譯本已經多達60餘種。從西方近現代思想史上看,哲學巨匠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文學泰鬥托爾斯泰等人都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如黑格爾曾說:“中國人把認識道路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的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則說: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爾更是曾試圖與中國學者合作將《道德經》翻譯為德文,其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就包涵有許多道家觀念 。

可以說,老子不僅是昨天和中國的,也是今天、明天和世界的。(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