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其人其書(1 / 2)

老子其人其書

陽明茶座

作者:吳文仙

老子其人:中國哲學的始祖

: 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將老子列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學家,認為老子是“中國哲學的始祖”;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加上老子本人自隱無名、謙下守柔的思想性格,曆史上對老子的稱謂、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等都有不同的考證和解釋。您怎麼看?

劉康德:正是這樣,也造就了老子形象的模糊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很大的發揮餘地,如後來的道教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佛教弟子法琳則將老子描繪成佛祖形象,李唐王朝更是認為老子乃上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並將老子奉為自己的祖先。

在學術界,老子的生平也是曆代學者聚訟最多的問題之一,以至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還爆發了一場關於老子生平的大論戰,一些激進的疑古派學者甚至懷疑老子其人的真實性。然而,隨著1973年和1993年帛書本、竹簡本《道德經》(又名《老子》)的相繼出土,老子作為“中國哲學始祖”的地位就變得益加穩固了。我們可以據此並結合一些較為可考的史料,對老子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

據《史記》及裴駰為《史記》所作的“集解”,老子為春秋末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即今天的河南鹿邑人;孔子曾問禮於老子,這在司馬遷《史記》中的《老莊申韓列傳》、《孔子世家》,以及道家典籍《莊子》、儒家典籍《禮記》等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由此推斷,老子應當長於孔子10-30歲,其生年約為公元前581年-前561年之間。

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從事記錄天下各諸侯的狀況及管理周王室之史料的工作,這也是他能夠通曉天下變化之理的原因;老子也是有老師的,據《文子》和《淮南子》的記載,老子曾問學於常樅(即商容),“見舍而知守柔矣”。

老子“見周之衰,乃逐去”。老子是位知曉天下變化之理的智者,當他看到當時社會的衰敗跡象,於是決定“自隱”離去。據潘雨延先生考證,“周之衰”當是指公元前520年的周景王之死這一關節點。正是由於老子的隱居,並且“莫知其所終”。因而其卒年、卒地均已無從可考證;老子離開周都洛陽,像西行至函穀關(或散關)時,受到守關的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語言”。由此,老子的思想得以流傳於後世;從《道德經》一書來看,與“自隱無名”相一致的是老子還具有謙下、柔弱、虛靜、貴愚、曲全、和光同塵、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思想性格。

老子其書:道家首部傳世經典

:與老子其人的模糊與清晰密切相關相比,《道德經》一書也是既模糊又清晰的。該書成書的作者、年代、傳本等曆代學者都有詳實的考證,但也眾說紛紜。

劉康德:對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盡管曆代學者都有詳實的考證,但直到近代,還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道德經》一書並非出於春秋末期的老聃之手,而是戰國時期的道家後學從《莊子》一書中摘錄、發揮從而編纂成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就持此觀點)。然而,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隨著帛書本、竹簡本《道德經》的相繼出土,老子作為“中國哲學始祖”的地位就變得益加穩固了;由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道德經》的作者是年長於孔子的老聃,其書作於莊子之前,乃道家的首部傳世經典。

就《道德經》一書的流傳和衍變來說,由於書籍在傳抄流傳過程中出現種種訛誤,從而造就各種傳本之間及它們與古書原貌之間的不一致。據朱謙之先生考證,今本《道德經》主要有河上公注本係統和王弼注本係統兩種,前者據說是西漢文帝時的河上公所傳,屬民間傳本係統,文句簡古,且雜有俗語俚語;後者則是魏晉名士王弼所傳,屬文人傳本係統,文筆曉暢,善於文辭。除此之外,還有開元禦注、政和禦注等傳本係統,所有傳本係統的所有傳本加起來,大致有上百種之多。可以說,《道德經》比中國曆史上其他任何典籍的傳本都要多得多,也複雜得多,在眾多的傳本中對《道德經》進行校勘是一個困難的工作,《道德經》一書的原貌因此也變得難以還原了。

:《道德經》一書的篇章結構和內容學界似乎也有不同的觀點,您怎麼看?

劉康德:關於《道德經》一書的篇章結構,司馬遷在《史記》中僅僅說老子“著書上下篇”,並未言及《道德經》一書的具體分章問題。後來,西漢的嚴遵將《道德經》分為七十二章,而唐玄宗則將其分為七十八章,到了今天同行的河上本與王弼本,又都將《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道德經》一書的分章不是古本所有,這應當說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然而,出於注解和詮釋上的方便,多數學者仍然“將錯就錯”,沿襲著通行本將《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