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本中來 到實踐中去
黨員幹部書屋
作者:徐天才
對於讀書,幾十年來好像一直都是被動的在讀。高考以前,和所有的中學生一樣,讀書是為了奔一個好的“前程”。參加工作後,先是做理論教員,要給予別人,自己首先得有,被迫之下,得讀幾本。然後在省市黨委辦公廳(室)做文字工作,文稿服務,需要理解上情,了解外情,吃透下情,也得讀幾本。後來到農業部門,盡管宏觀的東西“麻”不到我,但具體的東西知道不多,還得讀幾本。這樣“被動”下來,也就深感其中的某些好處。
讀書是可以修身養性的。高爾基說:“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讀書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餘秋雨在《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清朝入關後,一些漢族知識分子是反抗的,他們以“天地為之一寒”的冷眼看著朝廷,而朝廷卻奇怪地流瀉出一種對漢文化的熱忱。康熙除了自己大量博覽漢族書籍、吸收漢文化精華外,還下令各級官員“尊儒重道”,向朝廷推薦“學問兼優、文詞卓越”的士子,委以重任。這些舉動,讓原先與清廷不共戴天的黃宗羲等大知識分子們妥協了。政治軍事解決不了的問題,文化讓他們認同了。治國如此,為人處事亦如此。我常想,如果人人都多讀一點書,增加一些書卷氣,減少一些市井氣,增加一些儒雅大度,減少一些愚昧野蠻,這社會自然就和諧了。
讀書是可以提高領導水平的。有知才有識,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做有識之士,首先得在知上下功夫。知的渠道很多,讀書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做一個部門和地方的領導,知和識都很重要。我的一位老領導這樣說過,當官最怕的是主觀、有權、無知,胸無滴墨點子多,情況不明決心大,這對人、對己、對事業傷害都極大。我曾經有過類似的例子,就是對城鎮化的理解,在此之前,一直以為城鎮化的過程是城鎮擴張、市容更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在讀了樊綱主編的《城市化:一係列公共政策的結合》之後,才對城鎮化的概念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城鎮化的本義是農村變為城鎮或農民變為市民。還好,我不是做這項工作的領導,否則,出點洋相不要緊,可怕的是對一個地方會造成多大禍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不提倡這樣的價值觀,但多讀書,讀好書,開卷自然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