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能轉過這個彎兒,太好了。“姑姑你有啥健康問題,多給我打電話,很多問題不是吃啥東西能解決的,需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吃啥,我會告訴你的。”
“我這裏還有無糖的燕窩粥,還有一個月才過期,你說能不能吃?”
我差點暈了,這又冒出來個要不要進補的問題。不止是姑姑,對於很多現代人,要不要進補是一個必然要探討的話題。
要不要補 如何補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感覺自己身體疲憊,處於亞健康狀態,就想服用各類營養品滋補身體。有些人在吃西洋參、紅參膏、銀耳蓮子羹的同時還服用靈芝粉、孢子粉等,這樣進補,不但不會找回健康,反而會適得其反。很多人一廂情願地認為,不同的補品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其實,許多補品都屬溫性,多種補品同時服用不僅不會產生協同作用,而且還會產生一些副作用。上火,是最常見的,除此還會出現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問題。像阿膠、桂圓之類滋補氣血的補品,對於脾胃、消化不好的老人就不適合,非但不能強身健體,還會影響食欲,中醫稱為“虛不受補”。有的人吃了人參流鼻血,有的人服用鹿茸後全身燥熱,都說明大補大溫之品有益也有弊。中醫有一句名言,“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人無功”,說的就是許多人大量服用人參,內熱耗劫,導致身體虛弱而死亡,大家卻一味記得人參的好,不會想到是服食人參而導致死亡;有些身體病毒熱邪集聚的患者,已經奄奄一息,經過大黃的排毒泄下,恢複健康,卻不相信大黃這樣的瀉藥可以挽救人的性命。
補品或補藥,一般是針對虛症的,中醫將虛症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血兩虛等多種類型。相應的,補品也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氣血雙補幾類。其中補陰補陽是一對矛盾關係,如果陽虛的人再服用涼性的西洋參,很容易導致腹瀉,因西洋參偏涼性,而人參性溫。但西洋參除了能補氣外,還能補陰,對內熱人群,最合適不過。而陰虛的人進補大辛大熱的鹿茸等,勢必會出現亢奮、睡不好、易產生飽脹感、吃不下東西等不良反應,甚至有流鼻血的可能。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還有不同的組合,有些人可能兩三種虛弱同時出現,隻有經過準確的中醫辨證才好對證進補。
說到底,很多補品起到的是安慰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按照“對證進補,拒絕亂補,正確選補”的原則確實可以起到作用,轉變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姑姑,燕窩可以養陰潤肺,有利健康,可以適當吃一些,是你自己用燕窩做的粥嗎?”
“是燕窩粥飲品,易拉罐裏麵的。”
又一個大喘氣,之前不是已經說過這個問題了嗎。我有些不耐煩了。
“保質期多長?”
“我看一下……哦,18個月。”
“姑姑,保質期長的食品,一般是加有防腐劑,而且裏麵的營養物質已經被破壞了,咱不如吃點新鮮的東西吧。”
“那這個咋辦,也扔了嗎?還沒過期呢,要不這個吃了吧。”
我內心突然感到一陣心痛和悲哀。在健康方麵,什麼是珍貴的,什麼是不那麼重要的,很多人根本就沒搞清楚。麵對親人,這些內心的萬馬奔騰,消弭在醫學科普的點滴路上。
從另一個角度說,本來很多自然的東西,都做成了非自然的、化學提取的形式,這是多麼大的浪費,如果想節約,意識上的節約才是最重要的。是否健康,不在於是否食用包裝精美的保健品和補品,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是自然的食物、平和的心態以及適度的運動。
扔還是不扔,是個問題,需要痛徹心扉的改變,才能讓與時俱進的節約和健康理念如影隨形。放下電話,我回頭看看,電視正播放著某藥品的廣告。
科普保衛戰,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