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玩轉快樂的奔跑遊戲
尚跑
“一邊跑馬拉鬆,一邊用身體玩國際象棋”
定向越野就是利用地圖、指北針或同等功能的電子設備的指示信息,到達各個檢查點進行檢錄(現在多使用指卡和電子打卡器係統),以最短時間到達所有檢查點或其他條件為勝者的運動形式,是對長跑、讀圖與辨向等多種技能的綜合考驗。用郝雙燕的話說,“定向越野就像是一邊跑馬拉鬆,一邊以身體為棋玩國際象棋”。
而這項需要帶著高值智商跑步的運動誕生於瑞典,發源於19世紀,最初是一項軍事體育運動,練習軍人們爬山涉灘的作戰能力。1949年成為國際奧委會承認的運動項目。不過,定向越野依然還不是奧運項目。郝雙燕直言:“商業讚助和政府扶持都不多。同時,受到比賽形式的製約,難以像跑步賽那樣吸引大規模人群去參加。國內每年的定向大賽隻有幾站,而歐美國家最多也隻有幾十站,影響力與參與人數還不能與路跑賽或越野賽相提並論。目前推廣定向越野,主要是想讓更多的人,通過參與這項低門檻、團隊益智型而非傳統跑步運動來獲得快樂。”
“迷路是定向越野的一部分”
跑步、辨位是定向越野的兩大關鍵詞。如果說跑步是本能,考驗的是體能;那麼辨位則是紮實的腦力活。
“在觀察地形、地物時應當注意發揮觀察推理和空間場景的想像力,將地圖圖例與實景快速對照並判斷行進方位。如遇難點,還要結合走過的路程進行分析判斷。有時甚至需要辨認等高線,向斜背斜等地圖識別技能。”郝雙燕說:“這對於戶外徒步和越野跑愛好者來說,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野外辨向技能,事關安全。”
定向越野就像培養方向感的“西點軍校”,絕對能讓奇缺方向感的玩家脫胎換骨、浴火重生。但是這趟“渾水”也不能生淌—哨子、手台等通訊設備都要隨身攜帶,一旦迷失,即能用於應急聯係和救援。
“迷路是定向越野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它也是這項運動的魅力來源之一。”郝雙燕也曾在野外訓練中迷路,那種在廣闊山林中的迷失感刺激又心悸,這就意味著:路線選錯了!
這種時候,驚慌無濟於事,重新辨向定位往往會耽誤更多時間,而魯莽前進又容易南轅北轍。明智的做法就是停止前進,根據地圖及記憶,快速返回之前的參照物,以免發生意外。此時再拿出通訊設備呼救,重新找路就會事半功倍。郝雙燕提示,在定向越野中,危險動物的規避法則和外傷的簡單處置,也是這項運動的必備技能。
玩法多樣,全憑創意
定向運動可在城區、校園、公園與野外等多種場所舉行;距離可長可短,打卡點設置靈活,對場地器材要求簡單,極富挑戰和思考的樂趣。可以說,凡是允許使用任何導航定位手段的賽事,都帶有定向越野運動的色彩。
郝雙燕認為,在未來,各地的越野跑完全可以融入定向運動中的趣味元素,增加娛樂性。比如,在打卡點設置上,引入多種娛樂色彩的創意,穿插類似“探寶”之類的環節,在比賽路線中設置若幹需憑借地圖指引和仔細觀察方可發現的“彩蛋”作為可選任務,在完成比賽的基礎上,可另設“尋寶獎”作為鼓勵。也可以將定向運動引入團隊戶外賽中,讓參加者們體會並珍視團隊合作與友情。定向越野也可以融入“泥巴大賽”等非傳統跑步賽事,吸引更多跑步與戶外運動愛好者參加。此外,定向越野還很適合以下兩個場合:
趣味健身。從一般人群參與體驗的角度,定向越野可以應用於企業拓展,校園體育與社區聯誼等群眾體育場合。比如通過團隊定向越野舉行單身白領聯誼;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區親子尋寶活動,或是加入學校體育課與安全教育課,培養學生的定向與生存技能等。
極限探索。歐洲的UTMB越野賽的PLT分組賽就有明顯的定向越野特色。該比賽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舉行,線路全長306公裏,累計爬升兩萬多米,跑者需組隊參加,借助GPS設備與地圖的幫助,到達多處指定地點。2014年,我國的楊建國、劉繼革與梁冠妮三人成為了首支完成比賽的亞洲隊伍。此外,歐美國家越野跑者對特定快速穿越時間紀錄的挑戰,也要求參與者在跑步之外,具備一定的野外定向與地圖使用能力。可以想像如果在國內逐漸興起的越野跑比賽中加入定向越野組別,將是多麼有趣的事。
看看外麵定向越野的世界
目前,定向越野運動的最高級別國際組織是1961年成立的國際定向越野聯合會(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Federation)。現有46個協會會員,是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成員。定向越野運動在歐美國家十分流行,尤其是發源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的單場大賽每年能吸引萬餘人參加。國際級的競技大賽主要有世界定向越野錦標賽(World Orienteering Championships)與歐洲定向越野錦標賽(European Orienteering Championships)等,此外,還有專門麵向青少年後備軍的世界青年定向越野錦標賽(Junior World Orienteering Champ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