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定向越野的尋道者郝雙燕(1 / 1)

定向越野的尋道者郝雙燕

尚跑

對定向越野“一見鍾情”

2004年剛上中專二年級,郝雙燕就開始接觸定向越野,天生好動的她幾乎是“一見鍾情”似地愛上了這個和人生有太多相似的項目,“定向越野運動與人生一樣,會有很多選擇,每打過一個點就是一次選擇,除了體能,剩下的剛需就是智慧。”

郝雙燕從小就熱愛跑步運動。憑著這份摯愛,她中學期間毅然選擇了入讀體校,打算成為職業競技運動員;進入大學後,同時兼顧金融學的繁重課業與國家隊的緊張訓練。

一開始,她的定向越野之路走得並不順利。郝雙燕說:“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剛開始進入大學訓練的時候,我連四公裏都跑不下來,但是現在每天跑20公裏也沒有問題。隊裏任何人都跑不過我。”

體校與職業運動隊的訓練是嚴格單調的,每天最多要跑二十多公裏,每月跑量常常在300公裏以上(是盡力跑,不是醬油跑!),還要經常進行器械等力量練習和拉伸柔韌練習,比賽與訓練結束後還有訓練總結會和交流學習。

為了保持體能與競技狀態,體校生和職業運動員還必須常年訓練,假期少得可憐,作息規律也必須按計劃執行。郝雙燕就隨隊過了10個春節(允許家人隨時探望)。如果不是近乎偏執的熱愛,很難做到數年如一日堅持這種“修行”般的生活。

至於定向地圖識別、快速觀察環境、野外辨別方向等技能,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在無數次的模擬賽和訓練中學習、適應和摸索。

“迷路也是定向越野的一部分”。她說,定向運動是一項集體力、創造力、觀察力與想像力於一體的全麵運動,在跑的同時,需要結合實景與地圖發現和破解暗藏的玄機,還需要團隊精神,絕不是僅僅憑著跑得快就能勝出的。

“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才能有不斷挑戰的動力。不論任何項目,頂尖級別的職業運動員能夠堅持數年乃至十餘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專業訓練,最本質的東西是對所從事的運動擁有發自內心的摯愛,以及強烈的求勝欲望。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談得上靠成績吃飯,或是以競技體育作為職業。你能讓一個不喜歡運動的人接受十年的專業訓練嗎?”郝雙燕如是說。憑著對跑的摯愛,因愛而生執著,以及對“改進提高”的悟性,郝雙燕在國家隊期間參加了數場國家與國際級定向越野大賽。例如,2008年世錦賽女子接力賽第七名—共有25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這也是國內定向賽隊伍在世界大賽上取得的最好成績,令其他隊伍刮目相看。

“定向與越野跑的融合是未來的趨勢。”

定向賽是小眾項目,得不到政府與讚助商的大力度支持和投入;受比賽形式的製約,也難以吸引大規模人群參加。國內每年的定向大賽隻有幾站,歐美國家最多也隻有幾十站,影響力與參與人數都不能與路跑或越野賽相提並論。因此,2013年以來,郝雙燕逐漸把參賽重心轉移到馬拉鬆和長距離越野跑等關注度更高的項目上,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通過比賽中的好成績,引起更多人對定向運動的關注。

在郝雙燕看來,外國的定向運動,遠比國內的更深入人心。雖然同樣深受小眾之痛,但卻有為數眾多的愛好者和更豐富的比賽。“這也許是更為鼓勵張揚個性的文化氛圍,以及民間運動發展程度更高的原因吧”,郝雙燕說,希望能夠體驗歐美國家職業戶外運動員的訓練,豐富自己的閱曆,並從中獲得靈感與啟發,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在未來,越野跑完全可以融入定向運動中的趣味元素,增加娛樂性。比如,穿插類似探寶之類的環節,在比賽路線中設置若幹需憑借地圖指引和仔細觀察方可發現的彩蛋作為可選任務,如能在完成比賽的同時,找到所有彩蛋,即可單設尋寶獎作為鼓勵;或是在更多的比賽中引入定向運動中的團隊賽,比如像香港的雷利衛徑長征那樣,讓參加者們體會並珍視團隊合作與友情。另外,定向賽也可以加入越野跑或泥巴大賽等非傳統跑步賽事的成分,比如延長線路、提高難度、增加通關要求,吸引更多跑步與戶外運動愛好者參加。二者的融合,或許是一種趨勢。

不久前,郝雙燕辭去一家體育賽事公司久坐案頭的工作,憑借著對奔跑最單純的熱愛和執著,她成為了一名定向與越野跑運動的布道者,以及中小學校體育課外活動的教練。她希望能把定向、越野跑以及非傳統跑步運動結合,作為趣味體育去普及推廣。她願意用自己的經曆與行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孩子們,感知運動的樂趣,愛上運動並作為終生的習慣。自立門戶初期,媒體與輿論關注度低,缺少大牌讚助商與資金讚助,困難與艱辛不可避免,但她不會放棄。

“這是我的定向越野賽,賽程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