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
雅生活
作者:邵萍
買車要先交定金,買房要先登記,買部手機要預約排號,貌似不搶先一步,高度集中精力練就“無孔不入”意識,根本就買不上自己心儀的東西了!什麼“限量版”、“秒殺”。“數字戰”等,更是讓人有種“驚慌失措”般地緊迫感。
這不,“雙11”又在眾人的追捧與呐喊中過去了。銷量如何,暫且不論,就看那氣勢,那場麵,就已經讓人欲罷不能。即便談不上“枕戈達旦”,但是也有種“磨刀不誤砍柴工,快刀可斬亂麻”的感覺了吧!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為什麼還老是處於這種供不應求的感覺之中呢?
或許,這就和商家們的“饑餓營銷”脫不了幹係吧。
近年來,饑餓營銷真的是備受商家們的追捧,很多品牌都希望通過饑餓營銷這個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美譽度。比如有些商家打出的廣告語便是“如果你沒有在WaitingList(等候名單)上排過隊,就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粉絲。”
一種營銷方式之所以能夠受到眾多人的青睞,必然是有它獨特的優勢。饑餓營銷玩得好,對一個品牌的價值提升是巨大的。但是,再好的東西總有它不為人知的側麵,它並不是適合於任意一個品牌,並不是每個品牌都可以玩得轉,就連國際大牌路易威登,在玩饑餓營銷的時候也飽受質疑。
提到這個“饑餓營銷”,也不得不說到小米。最開始的時候,雷軍采用了這個方法的效果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但是也是有原因的。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為當時正處於智能手機競爭並不激烈的時候,小米以其超高的性價比,對大家來說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然而,時至今日,連雷軍自己都說,絕不再搞饑餓營銷。因為,現在已不同於往日。
再有用的營銷方式,也不能長期采用,偶爾嚐試可以,但如果一成不變,就可能得不償失。作為消費者,大家對於偶爾一兩次的“饑餓感”有好奇心,但是長此以往,也會審美疲勞,失去耐性。
有人認為,做饑餓營銷,與道貌岸然的人講“慈善”,斤斤計較的人講“舍得”,急功近利的人講“戰略”,市場強盜講資源“整合”沒什麼差異。假如單純說說也就罷了,執行起來就會呈現“作死”的節奏。
因為,任何營銷都是謀略,是在縝密的邏輯思考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提出之後被推翻,然後才如“小強”一般具有生命力,都是需要有極為理性支撐的。
但是,饑餓營銷的核心卻不是理性訴求,而是感性訴求。一般來說,任何感性的表達與傳播,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沙漠上的宮殿與堡壘,既無法阻止其下陷並被沙子“吞蝕”的厄運,亦無法防範其在短期之內被風浪擊碎。
說到底,對於商家們來說,饑餓營銷隻是營銷戰略的一部分,如果想要做好品牌,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磨為好。對於消費者們來說,更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稀缺”資源的“量少價高”原則,也許背後正隱藏著你不為所知的“巨額數目”。因此,且買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