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紅岩時評
作者:本刊評論員
2015年6月29日,市委書記孫政才登上了開往渝東南的火車,“扶貧大會診”的序幕就此拉開。
在火車上,孫政才書記聽取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彙報。
連日來,調研路上時而烈日當空,時而暴雨如注。
但孫政才一行輕車簡從,穿行在渝東南大山之中,翻大山、進農戶,訪貧問苦,一走就是3000多公裏。
與孫政才一樣,市委常委們紛紛奔赴各地,展開“扶貧大會診”:看真貧、摸實情、找問題、思對策。
“家裏年收入多少?”
“致貧原因是什麼?”
“有沒有幫扶人?”
“急需解決的困難是什麼?”
…………
問老鄉、查資料、開“院壩會”、聆聽彙報——市委領導們如此全麵出擊,隻為得到最全麵的“體檢報告”,為全市扶貧攻堅開出精準良方。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
全麵小康,核心在“全麵”——是不分地域的全麵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麵小康。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接力奮鬥,開創了中國特色扶貧模式,實現了6.6億貧困人口脫貧。
這,被世界譽為“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
成績輝煌,但並非盡善盡美——奇跡之下,也有諸多不足。
《人民日報》刊發過一篇文章——調查組深入一個“小康達標村”調研時,發現在人均純收入達標的平均數下,竟還有20%是貧困戶和特困戶!
在個別地方,全麵小康變成了“平均小康”。就像一句順口溜所說:“張家有財一千萬,隔壁九個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要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說過一句名言:“任何有所作為的政治,都不能拋棄窮人,都應該知道本國最貧困的地方在哪裏,並補足這塊短板——有良知的政治家都知道,一人貧窮,整個國家都不富有。”
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就有著這樣的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為貫徹中央扶貧攻堅部署,重慶展開了“扶貧大會診”,揭開了“扶貧攻堅大行動”的序幕。
滿褲腿的泥巴,換來沉甸甸的收獲——7月3日至4日,全市扶貧攻堅工作會議在武隆縣召開,一條條針對性措施醞釀出台——
全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切實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格局。
…………
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造血”,又“輸血”;既連片推進,又精確指導——打贏扶貧攻堅硬仗的“作戰圖”一一出台。
會上,孫政才要求各區縣:立下“軍令狀”,倒排時間表,啃下“硬骨頭”,堅決限時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2017年底扶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2018年“打掃戰場”。
“一個都不能少”的重慶扶貧攻堅大決戰就這樣全麵打響。
7月13日中午,巫山縣建平鄉青台村,陽光毒辣。
扶貧工作隊一行人,滿身大汗走進貧困戶龔清燈家中。
“怎麼脫貧?要地沒地,要錢沒錢,泥巴上牆也要三根樁啊。”龔清燈歎氣。
自己有病,丈夫傷殘,兩個子女在外讀書,多重原因讓龔清燈家一貧如洗。
“公路修好了,我們會在村裏興建一批農家樂,接待紅葉節遊客……”
“那,那我就放心了。”龔清燈眼睛紅了。
晚上,龔清燈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農家樂掌櫃。
一個個貧困戶,像龔清燈一樣,正滿懷希望,聆聽著幸福的敲門聲。